── 符懋濂 ──
(1) 〈 〈 〈
关于“种族革命”问题的论战
在论战中,双方辩论最激烈的第一个问题是:满洲人究竟是不是中国人?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关系到两派的根本主张。因为满清人如果也是中国人,则革命派主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便是无的放矢;反之,如果满清人不是中国人,则立宪派主张“开明专制”与“君主立宪”,便等于“延长我汉人的卖身契”(孙中山语)。
立宪派为了实现其“君主立宪”的政治目标,便援引古籍,力图证明满汉原是一家人。例如康有为在《与南北美洲华商辨革命书》中,试图援引《史记·匈奴列传》,以证明满族祖先为夏禹之后裔,并指出“所谓满汉,不过如土籍客籍,籍贯之异耳”。此外,他还主张,区分华夷之唯一标准为文化而非种族;易言之,凡是接受中华文化者,都可视为中国人。他说:“所谓中国夷狄之别,专以别文野而已。合乎中国之礼者,则进而谓之中国,不合于中国之礼者,则谓之夷狄。”
康有为反对“驱逐鞑虏”,还有一项理由,那就是:种族的界限很难划分,而且世界上并没有单纯的种族,如汉人也是混血的蒙古族。他写道:
近人多谓中国汉族全为黄帝子孙,其实大地万国无有能纯为一族者也。夫黄帝出自昆仑,实由中亚洲迁徙而来。《史记·黄帝本记》称以师兴为营卫,则实由游牧而入中国之北方。(转引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339页)
中国昔经晋时,氐羌鲜卑入主中夏。及魏文帝改九十六大姓,其子孙遍布中土,多以千亿。(按此乃指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引者)又大江以南,……皆中夏之人与诸蛮相杂,今无可辨。(《与南北美洲华商辨革命书》)
至于梁启超,他虽不敢一口咬定汉满原是一家人,但他却认为:“以严格论之,满洲与我,确不能谓为纯粹的异民族”。他在《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中,利用汪兆铭所提出的构成民族之六大要素,为自己的论点辩护。他所提出的理由大体上如下:
一、血缘关系。他认为满清王朝的统治家族——爱新觉罗,可能与汉族没有血缘关系;但并不等于说整个满清都与汉族毫无血统关连,因为自春秋时代以来,满洲便同中国发生关系。
二、语言文字。他认为满洲人本来虽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如今已经废弃不用。凡是满洲人都操汉语,写汉文,而且在政治上,汉族语文处于绝对的优越地位。
三、生活区域。他认为在满洲本土上,汉人占十之八九,而满族也散居在中国内地各省,可见满汉两族已有共同的生活区域。
四、风俗习惯。他认为若干小节,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说来,在关内的满族已受汉族同化。
五、宗教信仰。他认为汉人之中,多数信奉佛教,少数信奉孔教,而满人也是如此,故两者在信仰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六、精神本质。他认为汉满之间,是否相同,有待人种学者的专门研究,我们不应加以武断;不过,从外形上来看,满族与汉族,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针对康有为之“满汉原属一家”的说法,章太炎(炳麟)撰文驳斥之。他所持的理由是:满族属于东胡,与匈奴不同,故即使匈奴为夏禹之后裔,满人也不是夏禹之后代。他说:
夫满洲种族,是曰东胡,西方谓之通古斯种,固与匈奴殊类。虽以匈奴言之,彼既大去华夏,永滞不毛,言语政教,饮食居处,一切自异于域内,犹得谓之同种也耶?(见《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对于满汉是否已同化问题,章太炎的见解,也与康有为、梁启超完全相反。他虽然不否认自古以来,若干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化的史实;但是,他认这些少数民族是被汉族所同化,并受汉族统治。满族入关后,则不是如此,他们是征服者、统治者与压迫者,而汉族则处于被征服、被统治与被压迫的地位,所以汉族非实行“种族革命”以推翻满族之统治不可。他进一步写道:
不知路越、闽厦,皆归化汉人而非陵制汉人者也。五胡北代,始尝宰制中华,逮乎隋唐统一,汉族自立,则亦著土传籍,同为籍氓(民)未尝自别一族以与汉人相抗。……今彼满洲者,其为归化汉人乎?其为陵制汉人乎?堂子妖神(按堂子乃满人之神——引者),非郊丘之教;辫发璎珞,非弁冕之服;清书国语,非斯邈之文。徒以尊事孔子,奉行儒术,崇饰观听,斯乃不得已而为之,而即以便其南面之术,愚民之计。若言同种,则非使满人为汉种,乃适使汉人为满种也。(见《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继章太炎之后,批驳立宪派的“满汉原是一家”和“满汉同化论”者,不乏其人,但以汪兆铭之《民族的国民》比较具体。他首先揭发康有为的论调,乃根据《大义觉迷录》,而这正是“视异族若兄弟,戴仇誓为父母”的行为。接着便指出:“匈奴与我同所出,然民族要素,非但血系而已,无社会的共同生活,即不能自附同族。至于满洲,则与匈奴不同族类。匈奴为北狄,而彼为东胡。……今康有为竟以无端之牵合,而造出满洲种族出于夏禹一语,非有脑病,岂能为此言!”
同时,汪精卫更进而就满族的历史,以证明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这样写道:
满洲与我,族类不同,此我民族所咸知者也,即彼满人亦不靦然自负。……彼其长白山下,……先取金辽部落,继兼有元裔之蒙古,又继兼有朝鲜,又继兼有明之关外。……天命以来(接天命乃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年号),所处心积虑以图之者,厥维中国。终乃乘明之亡,疾驱入关,遂盗九鼎。自是而后,与我民族相接益密。夫以满族与我民族相比较,……相去天壤,不待言也。
论及满汉同化问题,汪兆铭也另有一套见解,他认为民族同化的有四个“公例”:第一是“势力同等之诸民族融化而成一民族”;第二是“多数征服者吸收少数被征服者而使之同化”;第三是“少数征服者以非常势力吸收多数被征服而使之同化”;第四是“少数征服者为多数被征服者的同化”。他还认为清代以前,汉族与其四周之少数民族之同化,乃遵循第二公例;但自明朝灭亡以后,汉族已经失去第二例的位置,而今将降为第三例之位置。不过,他又认为满汉之间,尚未同化。他说:
夫满之与我,不同血族,复绝婚姻,故二百年来,精神体质未尝少淆,彼族所持以自存者在此。不然以五百万之民族与四万万之民族相混合,……不及百年,彼族将无一存者,可决定也。彼既自闭其族系,乃复得保守其所固有者以别于我,利用其所擅者以凌制我,……是以二百年满汉之界,昭然分明。
革命派主张“种族革命”之理论根据,除了满族“非我族类”,以及“满汉之界,昭然分明”外,还有一项更加重要、更加具体的理由,那就是:在满清政府统治之下,存在着明显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所以,如果要消除满汉之不平等,恢复汉族在中国原有的地位,就必须推翻满清政府。在这方面,也是以汪兆铭的论证较为具体。他认为满清入关以来“首严旗人汉人之别,而旗人之中,以满洲人为第一级,以蒙古人为第二级,以汉军为第三级,于是我民族乃在第四级”。因此,无论在那一方面,汉人与满人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在政权上,清初厘定官制,虽然规定满汉并用,但满人大权在握,“汉人不过供趋走、被奴役而已”。在军权上,满人完全独揽,不准汉人过问;在刑罚上,凡是酷刑苛律,都为汉人而设;而且同犯一罪,汉人被处充军边境,满人只是囚禁数十日而已。在经济上,满清政府及贵族,可以任意强占汉人的田地。(以上各段引文参见《民报》第一与二期,汪精卫《民族之国民》)
由于革命派所列举的种种不平等现象,事实俱在,立宪派无法加以否认。但是,他们却认为那是“百馀年前的事”,因为“自洪杨一役以后,(兵权)全移湘淮人之手(按指曾国藩与左宗棠),而至今则一切实权,皆在第二政府之天津(指袁世凯)”(见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他们还认为,在满清统治下之满汉不平等关系,必然可以藉君主立宪加以解决。因为在君主立宪政府中,“汉人既为立宪国国民,同栖息於国民平等的法律之下,则无论何种方面之势力,皆行正当之自由竞争;而政治上势力,亦其一端也。……既行正当之自由竞争,则其能力独优者,其势力亦独优”。(同前文)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知道:革命派主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其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满清入关以前,乃属于“劣种异族”,绝对不是“黄帝”的子孙;第二、满清统治中国二百多年后,“满汉之界,昭然分明”,故满清人不属于中国人;第三、满清政府始终采取歧视、压迫汉族的政策,故两族之地位并不平等:满人为统治者,汉人为被统治者;第四、种族革命是三民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实现政治革命(民权主义)与社会革命(民生主义)的先决条件。因此,种族革命不但可以、而且必须与政治革命同时进行。
至於立宪派反对“种族革命”,非难民族主义,其所的论据则有四点:第一,满族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至少“不能谓为纯粹的异民族”;第二,大多数的满族已被汉族同化,即接受中华文化,所以应该把他们看成中国人;第三,自从太平天国革命以后,军权与政权已开始逐渐转入汉人之手,故满清政府不再是异族政府;第四,满汉两族在政治上、社会上的不平等,可以在立宪政治下,通过自由竞争,加以消除。
平心而论,两派在“种族革命”问题上的立论,各有千秋。笔者认为,革命派一口咬定满族为“劣种”,“非我族类”,其所持的理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革命派中若干重要分子,如章太炎等,实际上是受大汉沙文主义与复仇主义思想所支配,而得出如此偏狭的论断。同样的,康有为引经据典,主张满族是夏禹的后裔,更是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缺乏说服力。
显然,革命派对满清政府实行种族压迫的分析是正确的,也提出了强有力的论据;但是,他们所谓直至清末“满汉之界,昭然分明”,却与事实不符。因为到了清末,满族之中,除了少数上层贵族外,大部分已与汉族同化;而且整个满族已经接受中华文化,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后,并无将满州人驱出关外的事情发生,所谓“驱逐鞑虏”仅是革命口号。
立宪派认为“满汉不平等”可以藉“自由竞争”来解决。这种说法,表面上是可以成立的,但事实上则大有问题。因为“自由竞争”的大前提为“君主立宪”,而后者乃属于“假设”,并非已经存在的事实,所以这种论证很难令人信服。
注:
(1) 孙中山先生多用“民族革命”。
(2) 按在清末民初,西方学者曾大倡“中国人种西来说”,而一般中国文人竟信以为真,直至发现“北京人”、“河套人”与“山顶洞人”后,此说始不攻自破。
(3) 指满族为劣种,乃为鼓动人心之革命需要。 梁启超引用陈天华遗书,指种族革命之不当。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10月16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16, 2011
2011年10月1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16,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