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骥
戴渊博士是南洋大学历史地理系毕业生,70年代到香港取得香港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以翻译为生。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外资进入中国或中国商家出口外贸,都需要大量的合约文件及法律文书从中文翻译为英文或英翻中。当两个女儿长大成人成才后,戴渊老师才重返校园,以近70岁的高龄,在香港大学进行博士研究。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在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多地的档案馆、国家图书馆、银行、商会及华资企业的总部,收集原始材料,撰写博论,顺利披上博士袍。
戴老师研究马来亚华人商业在英殖民时期发展的历程,这本博士论文以《英属马来亚华人资本主义经济,1900-1941年》,首先在2013年由 UKM 出版,2018年中文增订版由南大教育与基金会出版。此书获得学界的重视,戴博士在书中多处对一些西方学界的定见,以丰富的史料及事实提出辩驳。“我们作为学人,不只要在自己的狭小研究范围内做好学术工作,还要放眼环顾国际论坛上有关我们华人社会和历史的各种论述,随时准备进行辩论”。这番话是戴渊老师为新纪元大学陈六使图书馆特别馆藏“杨进发书库”揭幕礼上的一项讲座,向大家说的话。
我负责接待戴渊博士夫妇,让我有机会亲近戴老师。韦伯说:“如果你不能从学问中获得陶醉感,那就离学术远一点”。这一点可从戴老师身上获得验证,在接待的过程中,只要一问到他的研究所得及最新的研究计划,他都是滔滔不绝,让汽车成为活动讲堂。今年他已经过了八十,丝毫没有老态龙钟,言辞严谨,思路敏捷。
近年来戴老师关注印尼华人历史,特别有感于印尼华人历史文献保存的典范《吧城公馆》(吧国公堂)的档案,经过荷兰、中国及印尼三国学术群体的群策群力,长达15之久的努力,完成了出版、数位化及向全球读者开放的工作。这批历史文献包含丰富的讯息,记录先辈如何“从家乡故土迁移到海外,如何在海外落地生根、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在马来亚、新加坡的华人历史的各类著作中,“存在不少错误与偏见,甚至有些长期没有得到纠正”,戴渊博士特别呼吁:“我们有责任对华人历史作出正确的表述。为此,我们需要尽量全面掌握事实,保护和开发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现任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本文转载自2019年4月6日《中国报》副刊。)
(南大基金会会讯,第41期 第19页)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本期目录 Content |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11月05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5, 2019
2019年11月0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