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基金会会讯 第41期

邱克威《马来西华语研究论集》
新书推介礼暨讲座


nj41p006a.jpg nj41p006b.jpg
左起:玛拉工艺大学讲师何伟智、邱克威博士、周清海教授、南大基金会执行董事林忠强博士、华社研究中心主席赵燊儒律师、义务总秘书陈松青、署理主席黄隆生、义务副总秘书吴彦华。

nj41p006c.jpg
 周清海教授
日 期: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
时 间:下午2时
地 点:华社研究中心集贤图书馆
主讲人:周清海教授
讲 题: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资源与语文教育
联 办:华社研究中心,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华社研究中心主席赵燊儒律师致辞披露,邱克威博士是华社研究中心的学术董事,素来热心协助推动学术活动,我们非常感激他。邱博士目前在厦门大学大马分校任教,这本书的研究方向比较冷门,在得到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新加坡上海书局业主陈蒙志先生的资助下出版,特此感谢,也感谢周清海教授特地为新书推介礼给予我们讲座。

  南大基金会执行董事林忠强博士指出,南大基金会推出“南大基金会丛书”后,多年来资助出版文史哲各领域的佳作。丛书申请者不限于大马人,也包括外国人,以期为学术事业做出绵力。

  推介礼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兼任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华侨大学荣誉教授周清海教授主讲“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资源与语文教育”。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亦即(一)考虑语言资源与语文应注意的事项;(二)保留共同文化的特点;(三)多区合作首先关注的课题。

  周教授指出,我们应注意语言和谐与沟通,并调动和整合华语区的语言资源,以便让有条件的华语区参与华语文研究与推广的工作。如此,多地合作,优势互补,将能培养有国际观又了解华语区的语文和语文教育人才,为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垫下人脉基础。因此,尽力让语言文化的学习、教学人员、语言企业在地化,而鼓励华语文学习与出版的企业化等,是今后应该考虑的方向。

  在全球化环境下,华语文教育将不再只是民族的语文教育,不再只是为保留民族文化的特点服务。为了配合全球化的需求,我们只有掌握多种语文以回应新时代的挑战。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同时掌握两种第一语文的水准,因而必须思考华语区第二语言水准的华语文与第一语文水准相衔接,第二语文水准的华文怎样和专业华文相衔接。为此,应该重视华语文的“口语化”、“大众化”而不是“文言化”、“地方化”或“方言化”。

  处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保留华人的共同文化特点更显得重要。华语区可以相配合,通过华语文学习,增进彼此的了解,并建立人脉关系,以弥补乡情的消失。不过,语言是一种资源,如果过度强调民族的语文教育,以中国或台湾的语文水准为标准,而忽略所在地的语文、世界的通用语文,必将让自己在所在地被边缘化。在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这将导致年轻人口的大迁移。

  怎样调动和整合华语区的语言资源,让各华语区参与华语文研究与推广的工作,是多区合作应关注的课题。这关系到区域语文特点、专业华语与语文教材的编纂和课程的设计。当收集与分析教材和评鉴、评鉴试题时,我们可以秉持“教学从严,评鉴从宽”的原则。“教学从严”就是在选材与教学中,特别注意向共同核心倾斜;而“评鉴从宽”则谓应该充分考虑语言应用的事实。

(南大基金会会讯,第41期 第6页)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11月05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5, 2019
2019年11月0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