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基金会会讯 第41期

2018年林连玉讲座


nj41p004.jpg
      赵鼎新教授
日 期:2018年12月16日(星期日)
时 间:下午3时
地 点:林连玉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
主讲人:赵鼎新教授
讲 题:国家合法性和国家社会关系
主 办:林连玉基金
协 办: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留华同学会、留台联总、隆雪大会堂等。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赵鼎新教授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抗争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1976年至1989年、1992年至2002年、2002年至2012年、2012年至今。1976至1989年间,在文革“遗产”和国家社会对抗下,社会空间逐步扩展,发生大规模、政治性、面向国家的群体性事件。例如,1976年天安门事件、西单民主墙、知青抗争、1986年至1989年之间的学生运动。当时的国家对策,是采取政治对抗,加上控制开放。

  1992年至2002年,经济新自由主义崛起。邓小平南巡后,市场浪潮下社会的三个主要变化是:一、国有企业工人大规模下岗;二、公共医疗和其他保障制度的衰败;三、国家税收政策的改变和城市扩张。这时期的社会对抗计有工人抗争(新、老)、法轮功、复员军人抗争等。这现象背后的政治背景是知识分子的分化、市场化和经济成功、社会矛盾地方化等因素。这阶段的抗争主要特征是:抗争由大型、全国型转变成了中小型和区域型。后期,由于网络和手机的普遍化,以及权力意识的兴起,使得抗争日益普遍,并且促进了抗争转型。

  赵教授表示,2002至2012年(胡温时代)的政治背景是:一、维稳(不折腾、和谐)导向;二、较为被动和“自私”中央政府;三、左倾思潮的回潮;四、大量的财政盈余。这个阶段的抗争主要特征是维权运动上升(反拆建、业主运动、农民工维权运动、避邻环境抗争、爱滋病病人人权等)。其次,“会闹的孩子多吃奶”式的民粹主义抬头,“反贪官不反皇帝”成了群体事件的主轴等。

  1990年代以后的社会抗争与政治稳定关系密切,政府重建社会福利,贫困和“问题”地区大量的资金转移,工资和生活水平大规模提高,农民富翁涌现。同时,政府改进工作方法,反腐不断走向严厉,而“自干五”群体也慢慢涌现。2012年至今,社会抗争空间缩小,反体制公知群体出现重新道德化,左派和“双面人”左派势力兴起。此外。“自干五”群体消失,农民抗争势头大大减弱,左派学生介入工人抗争。

赵鼎新教授简介

1982年,赵鼎新获复旦大学生物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昆虫生态学硕士。1986年至1990年,获昆虫生态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5年,他攻读并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较后任社会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6年至2003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助理教授;2003年至2008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2008年至今,荣任正教授。2007年至2012年,出任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座教授”。2012年至今,出任浙江大学“千人计划”教授(短期)。

赵鼎新教授的主要兴趣方向是历史社会学、社会运动、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与民主转型。他开设的课程计有国家社会学理论、社会与政治运动、民主与社会科学、社会统计学、中国社会、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与反叛、中国早期的战争与国家形成、生态社会学等。

(南大基金会会讯,第41期 第4页)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11月05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5, 2019
2019年11月0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