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基金会会讯 第39-40期

西边故垒:关于强权与神权的联想

雨 石


从秘鲁库斯科(Cuscu) 开出的火车,沿山脚川行约120公里。下了火车,改乘巴士,在山路盘桓,又靠双足在山间石径攀越,才抵达崇山峻岭中一处十分隐密的“印加失落之城”——马丘比丘(Machu Picchu)。仿佛置身在外星世界,眼前奇异的景象令人震撼。马丘比丘是已消失的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的印加帝国遗址,印证了帝国昔日的辉煌。这个帝国存在于11世纪至16世纪,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最大的帝国,疆域遍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一带的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北部、玻利维亚、阿根廷高地、和哥伦比亚南部,南北绵延5500公里,人口近千万。1533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消灭后,湮没400年,1911年才被发现。

马丘比丘:印证印加文明昔日的辉煌

回到当年历史现场,惊讶印加人把几吨几十吨重的巨石,运到海拔2500米的高山雨林,建造如此宏伟壮观的石城。它占地约5平方公里,规划是一流的:一道修长的石墙把城内外隔开:城外梯田绿意盎然,高处有坟地、石碑、哨所。城内巨石垒成的建筑群,分布在山坡岩壁,与乌鲁班巴山谷毗邻,谷底浅水流淌。穿过巨石构筑的太阳门,映入眼帘的是神殿、皇家墓园、祭祀喷泉、宫殿和拴阳石(Intihuatana)。往前是三窗庙、主庙,中央有一座广场,尽头是一块巨大的圣石。下方是监狱和贵族宅邸,右侧是作坊和工人房。处处可见石砌矮墙,组成一层层平台,平台上绿草如茵,形同梯田,往上可见人字形屋顶的石屋,残垣断壁,错落在3000余级石阶两旁。各类建筑物不下120处,蜿蜒起伏,排列有序,汇成一曲巨石交响乐,深沉而壮美!这座堡垒式的遗址,始建于1430年印加王帕查库蒂在位年代,是印加皇家贵族和祭司祭祀和观测天文的圣地。建在圣山最高处的拴日石,是一座巨石雕,形如王座,上方有两个大小平台,大平台突出的石角指向磁北,小平台上四个角代表东、西、南、北方位。三边群山环抱,仅东边迎着太阳,没有任何阻挡。拴日石上方的功能如一座大钟,告诉祭司印加帝国重要节日冬至的来临。这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向至高无上的神祗太阳神祈求五谷丰登,象征式地把太阳留在或拴在美丽的巨石上;祭司双手平放在拴日石,祈求未来年头的繁荣与稳定。看到的人,无不极具智慧象征的古代宗教与科技合一的奇观发出惊叹!1533年西班牙消灭印加帝国,全面摧毁印加文明,幸存者寥寥无几,而马丘比丘埋名数百年后重现在世人面前,似有上苍保佑。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马丘比丘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对文明消灭者最大的讥讽!

智利诗人聂鲁达(Neruda) 的诗句,此时正萦绕在马丘比丘之巅:“最崇高的人类文化熔炉,它长期寄寓着我们的沉默。”

奇琴扎伊:玛雅文明的智慧结晶

后来,有机会走访墨西哥奇琴伊扎(Chechen Itza)、图伦(Tulum)、墨西哥城(Mexico City)、特奥蒂瓦坎(Teothaucan)、丘鲁拉(Cholula) ,面对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占领后余留的玛雅(Maya) 文明和阿兹特克(Aztec) 文明,心情更其沉重。那么丰富多彩、充满智慧、如梦如幻的古文明,为什么有人非要置于死地而后快?

早在4500年前,玛雅人就定居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环抱的尤卡坦半岛,后来逐步扩展到墨西哥南部5个州、以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里兹。他们从狩猎过渡到农耕,一万年前开始种植玉米、瓜类和豆类,是农耕文化的先驱者。对太阳神、水神、雨神、羽蛇神的敬畏和崇拜、对天文学、哲学、艺术的热衷和钻研,对互通有无贸易的开辟与促进,无不凸显在伟大的建筑、石刻、壁画、陶器之中。位于尤卡坦半鸟北面的奇琴伊扎(Chechen Itza) 和图伦(Tulum) 遗址,默默述说着久远的年代,不啻是玛雅文明的一部百科全书,为人们打开千百年前的知识之门。奇琴伊扎占地15平方公里,在西班牙侵占墨西哥之前600年,也就是大约公元900年就被遗弃,直至1842年才被考古学家史蒂文森和卡德兀所发现。近千年的时光、风雨、丛林、土埋的侵蚀,以及西班牙强权的压制、摧残和抹杀,玛雅文明如果不是具有与生俱来的神奇魔力,大概早已烟消灰灭!奇琴伊扎古城巨石构建的建筑群,从数量惊人的大球场,到羽蛇神金字塔、鹰神庙、金星座、圣井、骷髅头像神殿、武士神殿、千柱廊、藏骨堂、鹿屋、健身室、天文台、修道院,目不暇给。自上观之,如同大小不一的舰艇,在辽阔的绿色海洋中隐现。其中大球场长146米,宽36米,有13处之多,东西石墙伸延,一侧中央部分高8米,石刻巨蛇头像凸显在石墙外,瞪眼吐舌,十分威武。另一边是隆起的看台,南北各置一座神殿,足见玛雅人对体育运动的重視。他们要以强壮的体魄,接受各种苛酷的挑战,乃至献出自己的“心”,进入苍鹰体内,从血肉之躯,转型为祟拜神祗、洞悉哲学、观察天体、精通数学、制订历法、具有艺术创造力和智慧的“超人”。奇琴扎伊各类建筑、设施、雕刻和壁画,用玛雅人独有的方式,传递他们的宗教信念、哲学思考、科学知识和艺术才华。其中羽蛇神金字塔(Kukulcan),特别有意思。塔高26米,方形底部每边长55.5米,共有九个平台,越往上越小。四边中央设有石阶,总计91级,通往金字塔顶部。金字塔分内外两层,同时建造,外层供奉太阳,内层供奉月亮,既代表玛雅人对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崇拜,也显示他们对天文观测的精准度。玛雅人早已意识到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并巧妙计算出阳历每年365天,宗教历(阴历)260天的历法。一个富有想像力和智慧的玛雅人,竟被海盗般的殖民者丑化为为嗜血的、野蛮的、落后的民族。当初,殖民者发现新大陆,误以为是印度,把玛雅人在内的中南美洲的原住民统称为“印第安人”(印度人 Indians 的音译),把占领区称为“新西班牙”,其无知和强悍成了历史的恥辱!高明的玛雅人不满足于生育之神蟒蛇的写实雕刻,更想像它长出羽毛,晋升为羽蛇神,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就流行所生活的地区,后来才出现在奇琴伊扎,与风神、知识之神、金星神、工匠神有密切关系。石墙凸显蛇的头像,颈部披着一片片禽羽,羽蛇神的形象在玛雅文明和后来崛起的阿兹特克文明中非常普遍,令人浮想联翩。

由于玛雅文明传播的地域广,而且高峰期长介于公元前320年至公元987年,延续一千余年。要正确认识玛雅文明,不应从帝国的角度看待它,因为玛雅文明的基调是和平的,从来就不是一个政治或军事联盟,而更多的是城邦之间文化的、宗教的、贸易的联系。小村镇对小城邦,小城邦对大城邦负有纳税和朝贡的义务,他们从事贸易,建点保护贸易路线的畅通。如图伦遣址,座落在尤卡坦海岸12米高的山崖上,濒临加勒比海。玛雅人对西班牙的入侵曾进行过顽强的抵抗,奇琴伊扎要到1527年才落入西班牙殖民者手中,而图伦堡垒是在西班牙入侵后70年才完全被征服。分布于墨西哥尤卡坦岛和南部各州再伸延到中美洲危地马拉等国的玛雅文明,目前已发现20座遗址,在辽阔的大地上,讲述昔日的辉煌和老殖民主义者的残暴。

墨西哥城:阿兹特克文明的发祥地

从玛雅文明重镇奇琴伊扎到阿兹特克文明中心墨西哥城,飞程约1200公里。今天的墨西哥城,是一个拥有2300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墨西哥城的名字和墨西哥国名,都缘起于阿兹特克帝国三个创建部族之一的“墨西卡”(Mexica),其他两个是特科科(Texcoco) 和特拉科班(Tlacopan),原先都是特兹特克人,为了寻找水源,从北方南移,在墨西哥中部谷地的特科科(Texcoco) 湖中央填湖兴邦,称特诺奇提特兰(Tenochtilan),是阿兹特克帝国首都,人口近10万、曾被早期西方目击者形容为不逊于任何欧洲城市的大都会。Mexica 是三大创始国的领头羊,所以特兹特克人又自称墨西卡或墨希卡(Mehika),阿兹特克文化也以墨西卡文化而闻名,兴盛于1300年至1521年的墨西哥中部地区。如果把玛雅文明比喻为希腊文明、那么阿兹特克文明更接近于罗马文明,前者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广者,后者是文化的发展者和传承者。阿兹特克文明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在帝国扩展期间,不断传承和吸收不同部族和玛雅文明的特色,加以发扬光大,直至西班牙殖民者为了自大自私的目的,连同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一道,把阿兹特克文明彻底埋葬。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站在繁华的墨西哥城市中心,会感受到被两种文明包围着:一个是1521年被埋在地底下的阿兹特克文明,一个是1573年建起的,以都会天主教大教堂为代表的“新西班牙”文明。传说阿兹特克人是在雨神和农神指引下,来到特科科湖中央小岛,看见一只老鹰立在仙人掌上,嘴中衔着一条蛇。他们意识到,这是阿兹特克人安身立命之处。湖中央分布许多小岛,阿兹特克动手建造长堤和桥梁互相衔接,湖上湖面交通四通八达,终于把这里建成十几平方公里的繁华城邦,市内公共建筑、庙宇、宫殿、市场,都是巨石构筑的,雄伟华丽。一座长宽各500米的广场,四周是围墙,矗立一座基部100米Х80米的金字塔形神殿,神殿上方供奉战神、雨神和羽蛇神。阿兹特克靠征战、农业、贡品、贸易(从墨西哥湾、太平洋乃至南美洲的印加帝国进口货物),把这座都城建设得美轮美奂。西班牙远征军首领科狄斯于1519年到达此地时,惊觉此处人口多达二三十万,堪称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与英王亨利八世在位时期(1509-1541)的伦敦相当,仅逊于巴黎、威尼斯和君士旦丁堡。这座别具一格的大都会于1525年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城市就埋在市中心底下。西班牙占领这片土地后,就暴露了殖民主义强权极其残暴的一面:全面破坏历经二百余年的阿兹特克文明,在原址上面建造新城,命名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573年,这些文明的破坏者把从阿兹特克金字塔神殿和庙宇折除下来的巨石,在市中心建起一座新建筑物,后来经过改建,成为综合巴洛克、新古典和西班牙居里格风格、拉丁美洲的最大都会天主教大教堂。

殖民主义:毁灭印第安三大文明的黑手

殖民主义者一边摧毁并埋葬美洲本土文明,一边在古城上方引进外来的文明,用心可谓“良苦”。大教堂内部金碧辉煌,有一尊肤色黝黑的耶苏受难塑像,难怪今天绝大部分墨西哥混血儿,已改奉天主教。长期的殖民统治,长期同化和愚化的政策,确有偷天换日之力。迟至20世纪初,拉丁美洲的三大文明才重新进入世人的目光,但发现墨西哥城地下文物,要迟至21世纪初、而真正有文物出土,则是1976-1982的事。市中心一角的考古场址已被保护起来。里面有一排排修复的石墙和平台,墙基伸出一个个羽蛇神头像,最奇怪的是地面上伏着一只巨大的石蛙,据说尚武的阿兹特克人相信与敌人交锋,要像青蛙那样只能向前跳跃,而无法倒退。不过,后方的金字塔神殿遭破坏后,只留下残垣断壁,如被肢解的躯体,堆积满地,令人唏嘘。阿兹特克旧城建在填土上,考古学家已探明、7度重建的古城,层层下陷,深埋湖底。那里已出土的重要文物,有直径3.25米的月亮神圆形石盤,原置于地底神庙内,发现时已断裂,另有金字塔神殿废墟中找到直径4米、重20吨的巨石,上面的历法是在1470年雕刻的。更久远的宝藏,肯定埋得更深,发掘难度可想而知。

殖民主义强权一手遮天,终究逃不过历史的裁决,或曰“天谴”吧。阿兹特克旧城被埋葬,但阿兹特克帝国的古迹是埋不完的,被埋的要翻身抬头,君不见墨西哥城广场上,天天都有年轻人为复兴阿兹特克古文明而一身昔日着装,重现古文明,人们载歌载舞,鼓声喧天,唤醒世人对脚底下本土文明的重视和认识。埋不了的要扬眉吐气。离墨西哥城西北40公里的中部高原,有一座特奥蒂瓦坎古城,人口达12万,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城邦,五世纪谜一般被遗弃。这个遗址的金字塔和神殿共计28座,模拟天上的星宿,南北一字形排列,中央是一条40米宽的大道,太阳神金字塔座落在城南,塔面分为4层,底部呈正方形,每一边长约200米,辟有石阶,塔高70米;另一头是月亮神金字塔,依山而建,呈椭圆形,底部面积约16000平方米,高40米、正面中央石阶宽阔、金字塔分三层,每层都有大平台,逐层而上。阿兹特克人最初目击这两座宏伟的金字塔、高大精致的神殿和宽阔的中央大道,误以为两旁神殿是坟墓,命名大道为“死亡大道”(The Avenue of Death),后来才知道这是祭祀的场所,美丽的误会。有一点阿兹特克人要比西班牙殖民者强,他们谦逊,不看轻其他部族的文化,尽管是遗址,但他们看出先民的智慧和劳动的成果。几吨、几十吨的巨石如何搬动,如何切割成规整的方块,如何从里到外,一块一块叠上去,又稳又牢,几十米高,难道是神秘的外星人干的?阿兹特克人甚至宣称和特奥蒂瓦坎同祖,接受并传承他们的文化。其实,特奥蒂瓦坎的文化,特别是金字塔的建造、太阳神、月亮神和羽蛇神的崇拜,在互通互联中,很早就渗入各个部族,甚至千里外的玛雅文化当中。但是,至今发现的受特奥蒂瓦坎影响而建成的最大金字塔,却是建在不远的丘鲁拉金字塔,底部400米见方,是埃及最大的吉薩金字塔的4倍,高55米,为祭祀羽蛇神而修筑。丘鲁拉是阿兹特克帝国的重要城邦,人口大约10万,市场繁华,贸易兴旺。1519年10月12日,西班牙军事首领科狄斯攻入丘鲁拉,大肆劫掠阿兹特克宗教宝藏,烧毁市内金字塔,屠杀数以万计的市民,并在世界最大的丘鲁拉金字塔顶上修建一座天主教堂,颂扬西班牙对阿兹特克帝国的征服。这是强权横行的又一例。

悠悠天地,无边心潮。印加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今在何方?看到墨西哥的国徽和国旗,正展示阿兹特克人传说中的乐土:一只老鹰立在仙人掌上,嘴里衔着一条蛇。“是!”雨神说。“就是这里。”这里是特科科湖,是湖中岛屿,是特诺奇提特兰,是墨西哥城,是墨西哥。这时,你会觉得,这里就是希望!

(雨石,原名谢声远,肄业南洋大学历史系。本文转载自《怡和世纪》第35期,2018年)

(南大基金会会讯,第39-40期 第53页)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11月16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16, 2019
2019年11月1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16,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