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 符懋濂 ──


按语:不久之前,据《联合早报》报道,在一项抽样调查中,约有75%的年轻国人,拟在退休后移居海外。其原因为何,似乎无人过问或关注。无独有偶,九年前,国大一社会学讲师曾作一社会调查,发现居然有21.8%的国大华族学生来世不愿再当华人。此事曾引起华社的极大反响。笔者也凑凑热闹,写了两三篇短文,尝试诠释这一社会现象,《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即其中之一。由于教育政策之偏差(轻视母语与人文),华族的文化认同问题不但无法解决,反而日趋严重,变成了一种潜在的认同危机。
(2008年12月1日)

在探讨我国华族群认同问题时,必须着重探讨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取得一些共识。

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文化范畴,但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基石,后者则是前者的胶合剂。一个人若无族群认同感,固然无法产生族群文化认同感;而文化认同感不存在或不强烈,也无法产生强烈的族群认同感。因此,我国部分华族青年“不愿再当华人”,与其说是个族群认同问题,不如说是个文化认同问题。

由于“族群”是由血统、遗传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自由选择,但“文化”则是可以选择与改变的,所以文化认同比族群认同更为复杂。看来在文化认同方面,我国华族青年已分化为三大类型:一、愿再当华人,也向华族文化认同者;二、愿再当华人,但不向华族文化认同者;三、不愿再当华人,更不向华族文化认同者。

如果第三类华人占全华族人口21.8%,那么加上第二类华人,缺乏文化认同感的我国华族很可能超过40%,且呈日渐增加之趋势。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关注与担忧的现象,因为它已削弱了我国华族的凝聚力,甚至形成了华族文化认同危机。任何性质的危机都有个潜伏期,在客观条件发生突变时,才会突显、迸发出来,对此我们也应有忧患意识。

如所周知,构成族群有两大元素,一是血统,另一是以语文为核心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因此,族群认同感必须同时含有血统与文化两种成分。单凭血统而产生的族群认同是不完善、不牢固的,对于强化族群或国家的凝聚力,也不能产生持久的、可靠的作用。

至于国家认同,则是个政治概念,属于另一个范畴。在人类历史上,先有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才有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是属于高层次的认同感。因此,把国家认同摆在首要位置,对于新兴小国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至今未能正确理解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些人认为,我国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如果强化华族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必将削弱国家认同。易言之,他们将三种认同感视为对立体,三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作用;削弱各族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反而有助于国家认同的稳固与提升。

还有些人认为,国家认同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只要致力于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年轻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他们对“5C”的愿望,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就会油然而生。换言之,国家认同并不需要包含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这两种成分在内。

诚然,国家认同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但和文化认同一样,它本身具有不同的内涵或类型。大体上说,国家认同可以分成三类:一、含有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二、不含文化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三、不含族群认同成分的国家认同。

在我看来,这三类国家认同的层次与强度并不相同,其中以第一类认同感最强烈,第二类认同感相当脆弱,第三类认同感则最脆弱。道理其实很简单:后两者如果把国家认同建立在“有奶便是娘”的物质生活之上,一旦“娘”断了“奶”,或者奶汁不足,就含另找“奶妈”去。要是以金钱物质为基础的婚姻并不可靠,那么,以“5C”为基础的国家认同也同样十分脆弱。对于某些人而言,移民比离婚更简单、更方便。

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三位一体的,三者之间存在着的是相辅相成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对此我们应有共识。我们强调族群认同,不是鼓吹种族主义;强调文化认同,更不是提倡华族沙文主义,所以绝对不会影响种族和谐与全民团结,对国家认同再不会产生任何负面的、消极的作用。

恰恰相反,由于国家认同本身存有许多不稳定的“可变因子”,在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显得相当脆弱,所以必须藉助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两股力量,才能平衡外力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华族的国家认同得以稳固、提升。

(21/12/1999)

(《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二十年前我在《早报》发表的“三位一体”短论,曾引起广泛的注意与重视。有不少报章、网页、博客转载,也有的论文(包括一篇硕士论文)引用,甚至成了《百度百科》关于“认同”的定义。)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0年12月16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16, 2020
2020年12月1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16,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