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左派”(或左翼)与“右派”(或右翼)是最常见的政治术语,书籍报刊上屡见不鲜,但真正了解其历史渊源者,恐怕并不多见吧?
史学界普遍认为,“左派”和“右派”这一对词语,源自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后,政治局势迅速发生变化:国王路易十六所召开的“三级会议”(Estates General) 一变为“国民(制宪)大会”(The National Assembly),再变为“国民(立法)会议”(The National Convention),标志着革命运动的不断进展、深化。〖注1〗
在1791年10月召开的国民会议(立法会议)中,以第三阶级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分裂为三派,对于如何应对反法大同盟军的军事干预等问题,意见分歧,甚至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斗争。主张应战者的领袖来自吉伦特(Gironde) 省,史称吉伦特派(党),试图借助对外战争来夺取军权、政权,获得国王、贵族公开支持。主和者的领袖出身雅各宾(Jacobin) 俱乐部,史称雅各宾派或山岳党(The Mountains)〖注2〗,坚持优先肃清国内反革命的封建残余势力,然后才来对付外来敌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次开大会时,吉伦特派的代表(议员),都坐在议会堂右边席位上,雅各宾派的代表(议员)占据了左侧席位,而把中间席位留给了没有主见的“平原派”(The Plains) 议员〖注3〗。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景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政治语言中,便出现了“左派”、“右派”、“中间派”三个具有特定概念的词汇。
“国民会议”共有766名议员,致力维护富裕工商业者利益,属于吉伦特派者有近200人;代表小市民、工人、农民利益,属于雅各宾派者不到100人;其余的都缺乏政治立场,属于平原派。这三股势力博弈、较量的结果,竟然是人数最少的雅各宾派脱颖而出,获取了革命政权。事出必有因,究其原因有四点:1)雅各宾派有好多位比较杰出的领袖,如丹顿(Danton)、马拉(Marat)、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 等人;2)雅各宾派获得议会之外巴黎的数万底层民众(来自巴黎公社)的大力支持〖注4〗;3)国王、贵族暗中通敌,对外战争频频失利,使得吉伦特派威信扫地;4)平原派占有超过半数席位,属于骑墙派,只是一盘散沙,毫无作为。
属于左派的雅各宾领袖们一旦当权,立即把法国大革命推进到第二阶段,包括把君主立宪制提升为民主共和制,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并借此肃清教士贵族中的反革命势力,对法国革命贡献最大。此举似乎开创了历史先河: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各国的社会改革运动,还是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左派分子都扮演着最重要的先驱角色,作出最大努力与奉献!
如今,无论在思想领域或政治舞台上,我们常把积极、进步或激进的理想主义者称为”左派”(The Leftists),而在言行中消极、倒退、保守的机会主义者称为“右派”(The Rightists),其历史渊源或典故就在于法国大革命。
(2017年3月16日)
〖注1〗 1789年5月,路易十六为了挽救其政权而召开三级会议,出席者有第一阶级(教士)、第二阶级(贵族)和第三阶级(资产阶级)的代表。按照惯例,表决时每阶级一票,但第三阶级代表却要求一人一票,遭国王拒绝,毅然退出会场,自行在网球场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废除王权专制,并依照宪法产生了“国民会议”(立法会议)。
〖注2、3〗有趣的是:山岳派因坐在会议厅左侧高处而得名,并将坐在中间低处的中立者称为平原派。
〖注4〗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破巴士的监狱,成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称为“巴黎公社”(The Paris Commune),是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注5〗 反动派(The Reactionaries)、激进派(The Radicals)、无产阶级(Proletarians) 等政治术语,也产生或确立于法国大革命。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3月29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29, 2017
2017年3月2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29,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