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作家与“坐家”

── 符懋濂 ──


我写了三几本书后,真没想到有朋友居然把我当成了作家。我觉得自己受之有愧,又不知如何应对,只好自嘲说:“退休后,除了出远门游山玩水,几乎每天都坐在家里,的确是个名副其实的‘坐家’!”

至于写书者算不算是作家,那就得看你如何给作家定位了。如果按照英文的定义,作家就是 writers,凡是撰文写书的人,既不论文章性质、水平高低,也不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都可以称为作家——一个中性名词而已。如果按照中文的界定,“作家”这一概念就截然不同了。作家当然会写作,但写作者未必是作家,这就好比写书法者未必是书法家,会绘画者未必是画家,爱唱歌者未必是歌唱家,当教师者未必是教育家,搞政治者未必是政治家。

情况完全一样,其中道理或原因也很简单:“家”字不同于“者”字,在中文里具有特殊的内涵。首先,凡是“家”不仅带有专业性或专门性,而且其成就显著,获得社会普遍认可,即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其次,“家”是来自别人的一种褒扬,当事人一般上不敢自称为什么“家”——“国宝级”的自然例外。第三,“作家”在传统意义上,是专指从事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者,撰写时事评论者不能加入作家行列。第四,因此就我所知,“作家”一词是无法准确翻译成英文或马来文的,writers 与 penulis 都是写作者、写作人的意思。中外价值观的这点差异,一般人似乎并不关注、不重视。

让咱们回头审视作家与“坐家”的微妙关系。毋庸置疑,如果你想成为作家,必须有足够的创作时间与空间,也就是最好心无旁骛,有闲暇坐在家里,先得成为“坐家”——就如产妇“坐月子”似的!不过,这只是基本的客观条件之一。要是你老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坐在书桌电脑前,不理会近处的风声雨声、远方的枪声炮声,即使你的人生阅历丰富,象牙之塔最终也会让你江郎才尽!

众所周知,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作家必须走出家门国门,体验生活,干预生活,才能获得文学素材与创作灵感,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优秀作品。比如:你对底层民众的困苦,存有恻隐之心,想写一篇感人的叙事诗,“三百老人漏夜排队领红包”,不就是活生生的写作题材?又比如:你打算写一部以反战为主题的中篇或长篇小说,那么到战后的伊拉克去视察采访,倾听难民的哭诉呻吟,我想是必不可少的吧?单凭“坐家”的构思冥想,恐怕是不行的。当然,假如你心无大志,只想当个普通写作人,写点风花雪月或身边琐事,那又当别论了。

总结一句话:“坐家”(像我)不可能成为肩负社会使命的人民作家!

(2016年12月30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12月6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6, 2017
2017年12月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6,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