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御用物品与御用文人

── 符懋濂 ──


近来《随笔南洋》上,频频出现“御用文人”一词,是我写此文的诱因。

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凡是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物,往往都必须加上“御”字,以资区别于一般事物。例如:皇宫的后花园称为“御花园”,皇帝所乘坐的马车称为“御驾”,所食用的膳食称为“御膳”,所盖用的印章称为“御玺”,所使用的毛笔称为“御笔”,所作批示称为“御批”,所阅读文书称为“御览”,……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对物品、言行既然如此,对人也不能例外。如专门为皇帝(及其家族)治病的医师是“御医”,每天烹煮御膳的人是“御厨”,保护皇宫的军队则是“御林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凡是御用物品,不仅都品质上乘,属于精品,而且数量极少,属于珍品。御用的人也是如此,“御医”必须是全国最好的医生,“御林军”必须是全国最精锐的一支部队。因此,如今御用物品多是价值连城,甚至是竞相收藏的无价之宝。如果你祖上是御医,你手中又有“祖传秘方”,你的医务所必然门庭若市。

唯独“御用文人”是个例外,是个“御用”中的异类。何也?

“文人”古称为“士”,乃四民之首,社会地位最高,是个特殊的阶层。古代教育不普及,“士”的数量极少,属于人中珍品;而为皇上所重用者,更属于珍品中的精品。然而,不幸的是,文人一旦成为御用者,其人格(personality) 自然而然发生变化(质变):是非观念日益模糊,正义感逐渐丧失,对世间丑恶视而不见。他们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拥护统治者,不断歌其功、颂其德、美其名,而且不放过任何一个为统治者辩护、护航的机遇。在某种情况下,甚至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也心安理得,得意洋洋!

这么一来,御用文人将自身置于与庶民对立的位置,完全违背了庶民对他们(精英)的心愿、期待,或者产生极大落差。对于被统治的庶民而言,作为社会精英的文人应该明辨是非,嫉恶如仇,不平则鸣;在必要时,还应该为庶民请命,为弱势群体打抱不平。退而言之,文人至少要能“独善其身”,要有独立人格,言行不违背民意,不与统治者同一鼻孔出气。社会对文人的一切褒贬,皆源自于此。

“御用文人”无疑是个贬义词,因其中“人”字已“器物化”、“工具化”。相关文人当然不同意、不接受这个称谓,但他们别无选择,况且还有其它美名雅号,人们可以轮换使用呢,如“太监文人”、“帮闲文人”、“帮凶文人”、“文痞”、“文棍”等等!

御用文人与其它御用事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道德内涵、价值取向,而后者不具道德内涵,不含褒贬成分。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2年4月26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26, 2012
2012年4月2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