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欲盖弥彰

── 符懋濂 ──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古代经典里,如《易经》、《庄子》、《老子》、《孙子》等等,同时也蕴藏于华文熟语之中,包含成语、谚语、俗语乃至歇后语。这些内涵异常丰富的华文熟语,为我们提供了为人处事之道,甚至有些也涉及齐家治国呢,对现代当权者很有参考价值。

例如“欲盖弥彰”,就是值得借鉴的处事“小道理”。古往今来,当权者既爱弄权,又怕其胡作乱为受人非议或载入史册,所以千方百计掩盖真相,似乎是最常见的伎俩。然而,他们往往弄巧反拙,掩盖真相的言行反而提醒人们去关注,最终凸现真相,使之大白于天下,让更多人知道,对自己更加不利!据《春秋》记载,鲁昭公三十一年,某小国大夫黑肱叛变,献上封地投靠鲁国。对此,《左传》评论说,黑肱虽是个小人物,但其行为不合礼义,他想要得到美名固不可能,得了恶名想要掩盖反而更彰显!

出自《左传》的“欲盖弥彰”,传至民间变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显得更形象、生动而有趣。这民间故事说: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生性狡诈多疑。他爱财如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积攒三百两银子。他总是怕被人偷抢,就找来一个箱子,把全部银子藏在其中,然后埋在屋后地里。然而,他还是放心不下,生怕别人发现。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办法,在墙角边上刻写了“此地无银”四个大字。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让隔壁的王五偷看在眼里。当天半夜,王五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银子不见了,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亲自刻写的“此地无银”四字,还清晰可见呢!

切勿急于嘲笑张三的愚蠢行径,因为时至今日,“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趣闻妙事,经常在此地上演,反驳《纽约时报》文章关于打压方言的报道,仅仅是其中之一而已!

(2017年9月18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9月22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22, 2017
2017年9月2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22,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