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纵谈“学而优则仕”

── 符懋濂 ──


“学而优则仕”,意谓学习好了就当官。此语出自《论语》,足见“仕”(当官)在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位置。遥想先秦时代,圣人孔夫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蔡、楚、宋等七、八国 ,舟车劳顿,历时十来年,不就是求仕心切之写照?步其后尘者,更大有其人在:赫赫有名的除了亚圣孟轲,还有商鞅、苏秦、张仪、李斯等等。他们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四处游说,同样是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乃至高官厚禄!

两汉时期,朝廷在独尊儒术之余,还开辟了几条当官的绿色通道,如“举贤良文学”、“岁举孝廉”、“上书拜官”等,多少满足士大夫们的当官瘾。其中“上书拜官”属于毛遂自荐,任何人都可上书求仕,还带点先秦的游说色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社会形成,“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应运而生。由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一选官制度制约了“寒门”(庶族)的仕途,陶渊明才返乡“采菊东篱下”。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并不意味着不愿为二千石米而折腰。我这“异端邪说”,似乎有损大诗人的美好形象,是一般文人雅士、文学史书所忌讳、回避的。当然,人亦以稀为贵,与连夜赶科场者相比,辞官归故里者毕竟属极少数,还是值得称道一番的!

为了打破世家豪族垄断政治,隋唐创立科举制度,大大地满足了一般文人的当官瘾。从今往后,历代文人几乎都成了朝廷命官,所谓文学家、历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名堂,古时并不存在(都是今人按上的名堂)。在唐代,中国人的当官瘾更上一层楼,不想当官的著名文人,可谓凤毛麟角。即使是诗僧孟浩然,出家隐居多年后,四十岁又重返科场应试。陈子昂、杜甫、韩愈、皇甫湜等人,都有“求仕”之作;文人学者之间,一概以官职相称,可见官本位思潮之魅力。

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中国人同样热衷于科举考试,官瘾依然不减当年,这也不在话下。宋代积弱不振,文官数量过多是原因之一。我觉得《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发疯,固然是科举之过;但如果他脑子清醒,不犯当官瘾,科举岂能坑害他?满族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就是充分利用了汉族的当官瘾,采取“以汉制汉”政策。

民国废除科举,五四提倡民主科学,都无法消减中国人的当官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当高官者既有黄金屋,又有颜如玉,谁人能自鸣清高?当官瘾一日不除,买官卖官承前又启后,尽管为人所诟病。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获得了解放,可惜男人没从官瘾中解放出来。尽管中共早把“官”改名为“干部”,并一再强调干部要“为人民服务”,试图以“民本位”取代“官本位”,但收效似乎不大。十年文革仍然没有彻底“革”掉当官瘾,而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非但无法“改”掉当官瘾,反而使之死灰复燃,变本加厉!

如果我直言不讳,说“当今好些中国男人(含台湾)的当官瘾较之烟酒瘾,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该不构成“诽谤罪”吧?也不至于招惹神州网民们的公愤与围剿吧?当然,我期待的不是这些,也不是他们无声的掌声!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4年02月22日首版 Created on February 22, 2024
2024年02月2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