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修补木桶的往事

── 符懋濂 ──


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我想多数没见过木桶,更不知道它的用途与制造工艺。“桶”字的部首是“木”,可见木桶起源、存在历史悠久。在木制大容器中,是以米桶、饭桶、水桶、酒桶为主,后者如今还在酿酒厂广泛使用呢。

酒桶和米桶、饭桶、水桶一样,都是用木片并合而成,加上发酵、酒精作用,有些酒桶并不耐久,日久就会泄漏,时而需要检查、修补或更换。

修补木桶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但一家酒厂的酒桶大泄漏,几名大股东——阿豆、阿花、阿明、阿莲,居然顿时惶恐不安,束手无策。这也难怪人家,酒厂是老爷子留下来的家产祖业,而他们都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从未下过阴暗的地下酒窖,如今才看清酒桶的真模样呢。其实,这一点儿也不稀奇,很多爱吃肯特家乡鸡的孩子,未必能区分公鸡与母鸡,更不知道如果没有公鸡,母鸡会不会下蛋?

在股东会议上,主席阿豆自我安慰,说木桶泄漏是小事一桩,以前也曾经发生过,大家不需要太在意。阿花心里可不这么想,美酒泄漏会造成公司亏损,年底花红岂不泡汤?所以建议更换新桶,反正可以当资产折旧处理嘛,对资产负债表影响不大。然而,这谈何容易:到哪儿去定购新桶?需要动用多少股东基金?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新桶来更换?届时恐怕桶酒都漏光了。阿明、阿莲都反对,不约而同主张进行修补,得到阿豆的大力支持,因为“机会成本”毕竟最低,不会影响年底股东分红嘛。

用来修补木桶的胶泥终于买到了,但如何进行修补,大家漫无头绪,以致意见分歧,一时相持不下。大致上有两个意见、两种办法:一种是动用全体员工,修补所有酒桶,不论新旧好坏,并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另一种是仅仅派出两三名员工,专找漏桶来修补,而且只补有泄漏的部分,不漏就甭管它们。经过一番折腾,大家终于采纳后一种办法。这是因为前者不仅工作繁多、困难重重,而且影响公司的生产与销售,“机会成本”毕竟太高,属于“下下之策”。

这种属于“上上之策”的挤牙膏式修补倒很轻松。说是挤牙膏修补法,正是因为胶泥都装在牙膏似的圆柱筒里,只要一点一点把它挤压出来,涂抹在木桶的泄漏之处。然而,很不幸的是,涂在木桶缝隙上的胶泥迟迟未凝固,一天过后泄漏还是继续!这究竟哪儿出了问题?有关员工赶紧上报。原来是工序错误:胶泥其实有两种,必须把它们等量充分混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谁知人家对那方块字说明书,不屑一顾,或许也怕看了一知半解,在员工面前“不好意思”,所以才让补桶员工“自由发挥”。

经过充分混合的胶泥果然不错,不但很快凝固,附着力看来也很好,修补工作似乎进入正轨。但不料数周之后,情况突然恶化,泄漏部位越来越多,修补员工穷于应付。除了酒桶缝隙出现新的泄漏,更糟糕的是修补之处又再泄漏。问题就出在胶泥身上:使用说明书很清楚说明,“容器内存有清水可以直接补漏,内有其它液体如酒精、汽油等等,则此产品不适用”。

陈年老酒流失日益增加,公司损失相当惨重,真不知如何向小股东做交代。幸好“甩锅”大戏在欧美天天上演,我想应该也可以借鉴,活学活用。胶泥说明书没有蟹行文字,妨碍了消费人“知情权”而造成一再失误,厂家该当何罪?

(2020年4月16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0年04月16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16, 2020
2020年04月1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16,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