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三几岁时,父亲教我诵读唐诗和《三字经》,用的当然是海南文昌方言;他还教我写方块字,用的自然是毛笔和墨砚。在砚盘上磨墨多少需要技巧,墨汁还得讲究浓度,他都没有错过示范。至于执笔、笔顺那就不用说了,他总是手把手的教导,直到他满意为止,无论是写大楷还是写小楷。他经常对我说:字是餐桌上头盘菜,对文章非常重要,必须给人留下好印象。当时年幼,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直至在大学读到隋唐科举考试,才知道书法如果不到家,文章写得再好,阅卷考官也不赏识!
父亲给予的书法教育,对我影响极大,差点就“三岁定终身”!据母亲说,周岁抓阄我抓的就是笔墨。从小我就喜爱用毛笔写字,而且写得蛮好。在那乡村小学,书法是必修科目,每周大概两三节课吧,还有课后作业呢。我的书法作业成绩不是“甲上”就是“甲”。记得大楷字帖是柳公权、颜真卿两人的作品,至于小楷范文一时想不起来了。每年书法比赛,不论大楷小楷,我总是名列前茅;每年书法、绘画、手工制作展览会上,我都因心灵手巧,出尽风头,以上三类展品,贴上我名字的往往占了近半!
记得启蒙习字是从写自己名字开始,而且每次密密麻麻的要写满一页。“符懋濂”三字笔画如此之多,和“丁小二”、“王一三”相比,书写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不是学前父亲教我在小方格内,不断用毛笔练习,在上小学书法课时,我写小楷姓名难免会“出格”而挨打手心!
让我说句大话: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自己的签名很自豪,每次签署文件之后,总不忘记展示一下。我对父亲给的名字更加自豪,因为在十几亿人中你找不到第二个“符懋濂”,而且书写起来四平八稳的,显得美观。老师对我的名字也“格外关注”甚至“另眼看待”〖注1〗,因为他们未必认得“懋”字。华文老师把我当成书香子弟,对我的大楷小楷,经常赞不绝口,肯定将来能写好行书草书,期盼我继续努力!
然而,我辜负了他的期望,因为中学课程没有了书法,只有美术和音乐。同时,学校功课十分繁重,穷于应付,哪有时间来练习书法?从此,我永远告别了童年时代的笔墨砚!
我与书法擦身而过,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然而我的书法情怀,数十年来未曾改变。我教中国历史文化时,总会强调书法的重要性、独特性。例如:指出书法是古人文化修养的名片,作为周代所谓“六艺”之一〖注2〗,也是古代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本领。到了隋唐科举建立后,书法更成为考试的单一科目,而在其它科目如进士科(最受青睐)中,考生的书法不达标,肯定就要名落孙山!有时在课堂上,我除了展示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还不忘津津乐道他爱鹅如命、陋扇题字的逸闻趣事。
长期以来,作为书法的门外汉,我只能从门外窗口,窥看书法大家泼墨挥毫;然而一旦发现自己心仪的墨宝佳作,在悦目又赏心之余,对书者的书法造诣非常羡慕、钦佩!我始终觉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艺术,它不仅是“我手写我心”的章法或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具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缺乏中华传统文化修养者,不论智商多高,既不能成为中华书法的鉴赏者,更妄想成为真正的书法家!
(2018年8月11日)
〖注1〗第一次点名时,老师经常“漏”点我名字。完点后再问:有谁没叫到名字?我自然起立说“还有我呢”,老师就问:“你叫什么名字?”
〖注2〗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而后来的“四艺”(琴、棋、书、画),书法仍占一席之地。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8年8月12日首版 Created on August 12, 2018
2018年8月1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ugust 12,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