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什么是伪西方社会(Hypothetical Western Society)?
让我从关键词“伪”说起:“伪”字从“人”从“为”,其本义是“人为的”,如荀子所说“人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为属于非自然、非天生,所以其引申义为“虚假的”、“虚幻的”、“假设的”。所谓“伪西方社会”,尽管带着某些西方社会的特征,但在空间上、人种上、文化上都不属于西方。其支配势力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极力倾向于西方,刻意把整个社会西方化,构建了西方社会模式的假象。
从历史上看,伪西方社会的前身是殖民地社会。殖民主义者尽管在殖民地,长期推行其社会体制、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然而由于殖民地大多数人口不属于西方移民,他们也拥有或带来了自身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即使经过二三百年的殖民统治,完成了社会的殖民地化过程,还是无法全盘、彻底完成同化(西化),而最终演变成“不东不西”(Neither East nor West)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具有几个明显特征:
其一是宗主国的语文一旦居于统治地位,其它的本土民族语文一概被边缘化,沦为方言,其政治功能、文化价值随之丧失,完全没有了社会地位可言。
其二是东方文化既然被边缘化,缺乏水分营养,很难开繁花、结硕果,而以西方语文为媒介的文学艺术又无法落地生根,更谈不上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其三是在“东不成西不就”的情况下,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质、水平,似乎变成了食品中的杂烩(Rojak),变成了动物界的四不像,或者变成了容器桶里的半桶水。
其四是人们的文化欣赏能力有限,在高层次的雅文化面前,不论西方或东方的,绝大多数都成了侏儒;他们普遍倾向、热中于东西方的低层次的俗文化,乃至俗文化中的渣滓。
其五是社会精英分化为“亲东方”与“亲西方”两个对立群体:后者推崇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致力于全盘西化;前者则维护本身的语言文化,并坚持走“东为体、西为用”的多元化道路。
其六是亲西方者自以为高人一等,鹤立鸡群,但事实上他们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十分肤浅,所以往往不被西方有识之士所赏识或认可。所谓 Wog(Westernized oriental gentlemen)这一含带讥讽意味的俚语,就是用在了他们身上的。
其七是有些精英从小接受殖民地式教育,是非观念淡薄,对历史认知错误或不足,将前殖民主义统治者视为神灵,摸顶崇拜,因而已沦为国际笑柄,遭受有识者之非议,乃理所当然。
其八是有些精英缺乏民族意识,他们既不认同本民族,又排斥本族的语言文化,鄙视使用本族语文的广大群体,所以“二毛子”、“香蕉人”就成了他们的雅号尊称。
总而言之,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伪西方社会是一种畸形的人类社会形态。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3年4月21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21, 2013
2013年4月21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21,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