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从“同志”到“老师”

── 符懋濂 ──


何谓“同志”?顾名思义,就是志同道合者,即在政治上彼此的信仰相同、道路一致。同志(comrades) 是个外来语,据说孙中山从事革命运动初期,就把它引入中国,在同盟会、国民党人之间开始使用。中共成立后,“同志”一词的使用日益广泛,因为它是苏联与共产国际的通用语。在国共合作时间,两党成员也以“同志”相称;但在国共内战时期,“同志”则严格局限于各自党内成员,或许连“同路人”(支持者)都排除在外。

有趣的是,在解放区延安,可能为了表示军民一家亲,“同志”也在普通老姓之间推广开来。新中国诞生后,为了弘扬人人平等,不分男女、贵贱的“同志”一词,更加意气风发,走遍神州大地,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同志”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先生”、“夫人”,连“老板”、“太太”、“小姐”也重新粉墨登场,以致中共党员迷失方向,忘掉了自己的红色身份、历史使命。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中共要求党员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同时,恢复以“同志”相称。其实,在大陆党政机关里,除了悬挂“为人民服务”,最好加上孙中山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因为国家还没有统一),作为警策之语的座右铭!

更加有趣的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同志”悄然走远、失踪了。撇开官衔职称风靡一时不谈,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老师”走遍大陆与台湾、港澳乃至新马华人社会。如今,不论什么人,也不论干什么事的(当然也包括拉皮条的在内啦),只要是成年人,你都可以称他或她为“老师”,所以“老师”满城满街都是;的确呈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好为人师者自然比比皆是!在我看来,教师短缺的日子即将或已经结束,各地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没有开办的必要,迟早要关门大吉啦!您说呢?

众所周知,“老师”(即古称“子”)是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专业之一,孔子即教师的鼻祖,世人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异常崇高。所谓“天地君亲师”的次序,“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谚语,不就说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显然和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使命有关,韩愈《师说》篇说“师者,所以传道、解惑、授业也”,很明确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缺一不可!无论如何,教师是一门专业,如同医师、律师、工程师、绘测师、会计师一样,因此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称为“老师”的。我个人认为,滥用“老师”之名称,就等于亵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就等于违背了这个基本原则:重道必须尊师,尊师才能重道,二者相辅相成。一旦老鸨也称为老师,“人类灵魂工程师”就不得不让位,迟早得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在西方文化中,许多名称、范畴都有比较严谨的定义(definitions),属于科学的思维模式,值得我们采纳。在先秦哲学里,中国人同样重视“名”与“实”关系,也强调“正名”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2017年2月23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1年05月08日首版 Created on May 8, 2021
2021年05月0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y 8,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