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尤其在唐大宗的“贞观盛世”,而这一切都和唐太宗为人处事,紧密相关。根据唐代历史家吴兢《贞观政要》,我们知道:唐太宗本身文武全才、精明能干,却又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得的皇帝。谏议出现于周代,科举产生于隋代,但二者都在唐代贞观年间成为体制,对李唐帝国兴盛起着重要作用。
唐朝官吏几乎都是出身科举——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选官用人办法。朝廷大臣多数有谏议权,其中的谏议大夫也称为谏官,专门针对皇帝治国政策、措施提出批评、规谏。后世所谓“伴君如伴虎”,或许缘自于此,因为批评最高当权者,毕竟是件高风险之事,更何况在君主专制时代。不过,就我所知,在二百多年的唐代,并没有一位大臣因谏议而“死于虎口”,这是因为唐太宗开创了“求谏”、“纳谏”的开明政治之风尚!
唐太宗经常和大臣讨论为君治国之道,史官把它们记录在《实录》里,《贞观政要》就是依据实录编撰的君臣对话文集。魏征正是太宗最推崇的谏官,双方谈论为君之道时,他明确指出为君者“必须心存百姓”,“必须先正其身”,而且还要时时牢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当太宗问起“明君”与“昏君”的界定、成因时,魏征的答案很简单又很明确:“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昏)者,偏信也。”有一回,太宗提出“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引起魏征和宰相房玄龄各持己见,剧烈辩论。结果太宗还是站在魏征一边,支持他的“创业维艰,守成不易”见解,因为“创业”毕竟已经过去,而“守成”则属于“现在进行时式”!
唐太宗和魏征的君臣关系很不一般,堪称古代开明政治之典范,也是流传千年的政治佳话。根据史书记载,魏征经常跟随太宗左右,在职十多年,总共上书直谏百余次,深受太宗器重。魏征过世时,太宗异常惋惜、悲痛,无限感慨地说道:“以铜为鉴(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世,遂亡一鉴矣!”
唐太宗求谏纳谏之作法,魏征直言不讳之作风,你想这对现代政治是否同样有参照价值?依稀记得两年前,有人在国会里提出“我们需要魏征”;然而,这恐怕只是对牛弹琴,因为知道唐太宗、魏征为何方神圣者,在座贵人有几位?既然没有虚怀若谷的唐太宗,像魏征这样的谏议大夫,哪有存在可能或存在价值?
(2017年9月30日)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10月2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2, 2017
2017年10月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2,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