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唐代诗人如何看待边塞战争?

── 符懋濂 ──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解决阶级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国家矛盾的最后手段,所以自古至今战争延续不断。对于战争的性质,古代中国人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已将它分为“正义之战”与“不义之战”两种类型。如墨子主张“非攻”,就是反对不义之战,而不是盲目地反对一切战争。

  唐代文史家对于边塞战争的理念或看法,大体上是延续这一传统理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在唐代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了维护唐帝国的大一统,包括领土统一、皇权完整、边疆安宁,唐代文史家的战争理念显得比较复杂,其合理性与正义性有时难免引发争议。

  据《旧唐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族在颉利可汗领导下,“控弦百余万”,兵力相当强大,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4年)起,连年入侵,对唐帝国边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直到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才派遣李靖等率领十余万大军出击,大败突厥军,俘虏颉利可汗,从而暂时消除了北方边防之大患。

  此后,唐代出现了不少颂赞将士保家卫国的边塞诗,其中包括陈子昂的《感遇》第三十四,岑参的《轮台歌》,高适的《燕歌行》七古长篇,王维的《使至塞上》,崔颢的《赠王威古》,以及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卢纶的《塞下曲》。王诗《出塞》虽被后人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但我认为其《从军行七首》之四、五同样精彩,同样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激情,洋溢着诗人的深切期盼:

前一首以雪山、孤城为背景,形象地传达了战士们英勇作战,“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后一首则除了表现将士的豪情壮志,亦不乏捷报频传带给诗人的喜悦之情。大诗人李白所作《塞上曲》(五古)同样是追述、颂扬唐太宗征服突厥的武功。诗人这样写道:

  除了《塞上曲》,李白还写了五律《塞下曲六首》,也是歌颂唐初为了维护帝国大一统而进行的边塞战争。其中两首写道:

虽然事隔百余年,早已是过眼烟云,但诗人似乎将它当成昨日之事,心中仍澎湃着热血、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按李白常随身佩带宝剑),不仅把自己化身为一名出征的勇士,而且和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有着前呼后应之妙。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在诗人笔下,绘就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尤其是“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两句,勾勒了唐骑兵的飒爽英姿,更令人印象深刻!

  由于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唐帝国声势江河日下,甚至逐渐趋向于分崩离析,所以西、北边区防务废弛,外族入侵不断。自肃宗(公元757-761年)以后,河西陇右逐渐被吐蕃侵占,国防前线距京城长安仅数百里,所以吐蕃在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3年)一度侵占长安,构成对唐帝国的严重威胁。

  作为晚唐爱国诗人的杜牧,在这种局面下,更加缅怀大唐盛世,如《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句“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昭陵乃唐太宗陵墓),深切地表达了对唐太宗的仰慕,因为他实现了“四海一家无一事”的梦想。他还创作了《河湟》、《皇风》、《雪中抒怀》、《长安杂题六首》,用以表达对唐帝国防务的密切关注。例如《长安杂题六首》之一写道:

想起大唐太平盛世、一统天下,来访各国贡臣从不间断(“万国珪璋捧褚袍”),“四海一家无一事”,诗人尽管兴奋不已,但那毕竟属于陈年往事。因此,只好作《皇风》、《河湟》二诗以寄怀:期盼代宗早日出兵收复河湟(河西陇右),因为沦陷区人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何当提笔待巡狩,前驱白旆弔河湟”。

  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吐蕃发生内乱,河湟沦陷区人民乘机起义归唐,杜牧得知此事,马上写道:

  在此之前,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回鹘侵扰北方边区,一度进攻云州(今山西大同),朝廷发兵屯駐太原等地,以防御回鹘南侵。杜牧《雪中抒怀》(五古)诗中有“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就是指此历史事件。诗中还提到“臣实有长策,被可徐鞭笞。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再次说明了杜牧致力主张收复失地、巩固防务,而战争是唯一有效的手段。他再三表示愿为此出谋献策,甚至效犬马之劳亦义不容辞。他在《贺平党项表》里说“党项剪除、北边宁静,华夏同庆,道路欢呼”。

  在政治大一统理念的主导、支配下,唐代诗人对维护帝国的领土统一、皇权完整,夙来是非常认真、积极的,也是非常清醒、理性的。一方面,他们主张以军事力量保卫唐帝国边疆的安宁,应毫不犹豫地打击入侵者,甚至为了边区的长期安宁,而必须有限度地开疆拓土,驻军屯田,移民塞边。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岑参、高适、王昌龄,还是李白、杜甫,对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都持反对甚至谴责的态度;对于战死沙场或终年戍边的将士,都给以深切的关怀、同情。从中他们的许多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到足够的例证。例如岑参的《逢入京使》,高适的《燕歌行》,王昌龄的《塞下曲》,李白的《战城南》,杜甫的《兵车行》,都属于这类的诗篇。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1年10月23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23, 2021
2021年10月2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23,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