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从字面上看,“平衡”与“制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 balance,后者是 Check and Balance;但用在美国对华政策上,什么“平衡”或“再平衡”(Rebalancing),只不过是“制衡”的美名别称。所谓“平衡”不等于“制衡”或“遏制”,不论出自何人之口,都属于自圆其说乃至自欺欺人!关于这点,让我就个人的长期观察,从几个不同角度加以论述。
首先是历史角度。无数史实表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虽所有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包围与遏制。大体言之,从1953年到1969年,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是美对华政策的主轴。1972年尼克松访华,孤立政策终于宣告失败而结束,但封锁、包围基本上不变。中国改革开放后,政治交往、经济包容虽居主导位置,但军事包围与遏制依然如故。换言之,美国的战略目标,从来不是追求势力均衡,而是独霸亚洲当老大!奥巴马不是一再强调:We do not want to be No.2。而“中美平衡”从未是一种“历史存在”(historical exist),可见“平衡说”毫无历史依据。
其次是现实角度。近数十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和美国的差距日渐缩小;然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科技实力,都一律向美方倾斜。美国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强国,国民平均所得高达4万多美元,而中国仅仅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或强国,国民平均所得为区区5千多美元(排名87位,远低于世界平均数),双方并不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而是明显的“美重华轻”。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需要“平衡”的应该是美国在亚洲的霸权主义势力——包括军事霸权、货币霸权与话语霸权。某些投机政客所谓“平衡中国”之说,毫无现实依据,既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更是为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继续支配亚洲)而编造的荒唐言论!
其三是理论角度。“制衡”中的“制”是“牵制”、“遏制”,而“衡”则是“平衡”、“均衡”。假设“制”是有效手段,“衡”是最终目的,那么,二者犹如血肉,不可分割,没有制(Check) 就不能衡(Balance)。说得更明白一点:当两个(或多个)动态力量,无论处于平衡状态,还是处于失衡状态,为了维持或改变现状,唯有使用两种手段。一是优势者加快发展速度,防止劣势者迎头赶上;另一是遏制劣势者的发展势头,让优势者继续保持优势。由于乙(如中国)发展速度,远远超越甲(如美国),所以后者惟有想方设法,遏制前者的发展,才能维持自身的绝对或相对优势。
综合上述,我所得结论是:在中美关系中,平衡=制衡=遏制,所谓“平衡中国”,就是“制衡中国”乃至于“遏制中国”,任何强词夺理都无济于事!
(2013/09/05)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3年9月24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24, 2013
2013年9月2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24,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