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鲁迅笔端的《九一八》

── 符懋濂 ──


  《九一八》是《南腔北调集》中的一篇杂文,作于1933年9月18日深夜的上海。此文未曾发表于报刊,原因不明,使我很好奇。文章约2000字,内容很特别,绝大部分是报刊的引述,他个人“杂感”只有几句话。

  文章从讲天气开头:“阴天,晌午大风雨”,接着引述《大美晚报》有关“九一八”二周年纪念日的报道,包括以下要点:

  一、南京方面,标题《戴季陶讲如何救国》(中央社):“救国之道甚多,如道德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不应只知向外国购买飞机”。

  二、(中央社)《吴敬恒讲纪念会意义》,出席者有汪兆铭、陈果夫等六百余人,“演讲以精诚团结充实国力,为纪念九一八之意义,阐扬甚多,并指正爱国之道”。

  三、“汉口静默停止娱乐”,“广州禁止民众游行”。

  四、上海租界《语丝风片倍觉消沉》,“但此非中国民众渐趋于麻木,或者为中国民众已觉醒于过去标语口号之不足恃,只有埋头苦干之道乎”?

  针对以上的媒体报道,鲁迅的杂感只有半句:“很为中国人祝福!”但嘲讽意味很浓,肯定令当权者不爽。

  至于上海华界的情景又如何?《大晚报》在大标题《今日九一八华界戒备,公安局据密报防反动》下写道:“昨据密报,有反动分子,拟借国难纪念为由秘密召集无知工人,趁机开会,企图煽动捣乱秩序”,……所以“在各要隘街衢,及华租界接壤之处,自上午八时……至下午六时,均派大批巡逻警士,禁止集会游行”。……“凡工厂林立处所,加派双岗驻守,红色车巡队,沿城环行驶巡,形势非常壮严”。

  对此,鲁迅点评道:“‘红色车’是囚车,中国人可坐,然而从中国人看来,却觉得‘形势非常壮严’云。”接着引用《生活》杂志里的一段文字,说明“攘外必先安内”,其中一句是“剿共和外方为救时救党上策”,来点明南京政府为何如此这般“纪念九一八”。

  文章的结束语是;“年年这样的情状,都被时光所埋没了,今夜作此,算是纪念文,倘中国人而终不至被害尽杀绝,期以贻我们的后来者。”

  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痛、愤慨、无奈,流露于字里行间。

  尽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尽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南京当权者充耳不闻,继续其“剿共和外”之策。像这样的腐败政权如果不被推翻,中华民族的灾难将永无尽头!

  时至今日,宝岛上的三流政客,为了当官发财,居然像丧家之犬,跑到扶桑与大洋彼岸去舔倭寇、牛仔的大腿,不知诸位有何感悟?

(为牢记九一八族耻日而作)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2年09月21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21, 2022
2022年09月21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