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井蛙与夏虫

── 符懋濂 ──


  井蛙与夏虫,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素材,就我所知,它们最早出现于《庄子》一书,至今已有二千余年。

  庄子的哲理散文,亦称寓言,多颇有意思,如《秋水》外篇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受空间的限制);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受时间的限制)。”这两句话意思颇为相近,只是强调的重点稍微不同。

  井蛙也叫井底蛙,一生都活在枯井或水井里,从未见过大海、江河、湖泊。如果你和它们谈论大海,告诉它们大海如何辽阔无边,波涛汹涌,它们是不会相信的,所以“不可以语于海”。即便告诉它们,江河又长又阔,湖泊景色宜人,都也比水井美好得多,它们同样难以理解,所以和它们的交流毫无意义。至于你告诉它们:它们头顶上的天空,更是无边无际、变幻莫测,旭日和夕阳都很美丽,但对坐井观天的井蛙来说,它们又能看到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凡是它们没见过的事物,要么质疑要么否定,甚至罔顾事实,信口开河,和人狡辩不休,令人十分反感。

  不消说,井蛙安于现状,觉得枯井或水井都很安全、很舒适,只要能捕食蚊虫,又能养育下一代,管它什么海宽天阔?

  夏虫是指在夏天才出现的昆虫,种类繁多,但最令人讨厌的是苍蝇和蚊子。它们是带菌者、吸血者,也是疾病的传播者,属于毛泽东所说的“害人虫”。幸亏它们很短命,到了冬天都冻死了。和井蛙相比,夏虫或许稍有见识,至少它们见过小河、水塘、天空。但如果你请它们鉴赏“江山如此多娇”,那无疑是枉费心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从来未见过冰雪的夏虫,不论是苍蝇还是蚊子,哪能领略冰天雪地的奇观美景?更甭说人类和许多动植物对冰雪的心怀、情缘了!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夏虫自大与偏执,自以为是,到处拾人牙慧,盲目吹嘘所谓的“普世价值”:唯有夏天最可爱,冬天不该存在。它们嗡嗡的凄厉声,令人异常厌恶,难怪《庄子》在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之后,还加上一句“曲士不可以语于道”。庄子告诫我们:夏虫和“曲士”一样,对它们都没有什么“道”可讲,即便摆事实、讲道理,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而毛泽东对未曾见过冰雪又爱嗡嗡叫的苍蝇,则因不耐其烦,而留下一句名言:“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2014年8月20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4年10月16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16, 2014
2014年10月1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16,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