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从褒义成语看华人的传统价值观

── 符懋濂 ──


  华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优美、最精致的语文之一。无论字形、语音,或文法、词汇,华文均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单就词汇而论,华文成语数量之多,居世界之冠。据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词典》,共收释成语近25,000余条,其中常用者约5,000条(最常用者约3,000条,次常用者约2,000条)。

  从语意学或文化学角度,我们可依据成语所含的价值取向,将它们分成三大类型,即褒义成语、中性成语和贬义成语。根据学林出版社《五用成语词典》所收释2,703条的最常用成语,经过笔者的审阅与分析,大致得出以下结果:褒义成语321条、占11.88%;中性成语1,979条,占73.21%;贬义成语403条,占14.91%。由此观之,三类成语在类型的数量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常态分配的文化现象,完全符合一般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

  所谓“褒义成语”,是指其语义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并且属于正面的、肯定的伦理或哲理范畴。例如:“雄心壮志”与“野心勃勃”两句成语,在语义的“基点”上(即去除使用者的主观判断与价值取向),可说属于同义词;但是,由于在华人的传统价值观中,素来十分重视人的行为动机,“雄心”与“野心”在英文中是同一概念,都是 ambition,而在华文里却成为含有明显不同价值取向的两个词语。再举个实例:“一身是胆”与“胆大包天”,同样用来形容胆子很大,但因前者含褒义成分,后者含贬义成分,用法截然不同。恐怕这是外国人学华文遇到的难题之一。

  由于语文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积淀与结晶体,我们不难从中文成语中窥探华人的传统价值取向,即自古以来,华人对人生、人格的看法,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名利诚信的态度,如此等等。其实,因为华文成语的内涵丰富,即使单凭褒义成语,我们也可窥见华人传统价值观念之一斑。

  一、生活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手工业相合的自然经济。在农业社会里,农民的物质欲望不高,工作压力不大,只要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便能过着相对安闲的生活。他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乎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自食其力,显然“心安理得”、“心满意足”。至于一些淡薄名利的知识分子,多过着“悠然自得”的简朴生活,对“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更是“心向神往”。交友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莫逆之交”与“忘年之交”常为人津津乐道。“高朋满座”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写照。

  二、人格观念  注重人格陶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对于“内圣”的追求,成为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与价值目标。自宋代以来,即以“高风亮节”比喻人的高尚品格与行为。“内圣”的最高境界,却是在出现天灾人祸时“奋不顾身”、“舍己为人”;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见在群己关系上,华人轻小我,重大我,和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有明显区别,从而衍生了今日双方对人权观念的分歧。

  三、仁义观念  仁与义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所以长期以来备受推崇,孔孟所谓“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都属于“仁人志士”最高尚的社会行为。若退而求其次,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知识分子应“义不容辞”甚至“义愤填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反之,面对强权与霸道,若采取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则往往被认为是弱者的行为,而受到社会的贬谪或歧视。壮志豪情与浩然正气其实也是仁义观念的升华与体现。

  四、是非观念  “是非”的相对性与主观性十分强烈,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往日之“是”既可变成今日之“非”,今日之“是”也可变成来日之“非”;反之亦然。因此,现代人的是非观念十分淡薄,有些甚至荡然无存。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非观念十分浓烈、显著,可说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征。成语中的许多褒贬附加语义,都是以是非作为价值取向,就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例如:“焕然一新”与“面目全非”同样表达某一空间的巨变,前者对于巨变予以肯定、褒扬,而后者则予以否定、贬谪。又如“志同道合”指两个或以上的人具有相同的崇高目标,并往往为此而奋斗(按“同志”一词即源于此);但“臭气相投”却用在低级趣味方面,而“朋比为奸”指坏人在一起干坏事。再如:同样描述脸部表情,使用“笑容可掬”与“笑里藏刀”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五、名利观念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代中国文人的生活目标。由于生命短暂(“人生七十古来稀”),社会精英分子必须以立德、立功、立言,使自己“永垂不朽”、“流芳百世”,并且由此产生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对于“利”(可总结为物质财富),古代文人多持平淡态度,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肯定“疏财仗义”的同时,又否定了“为富不仁”、“利令智昏”、“利欲熏心”以及“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六、诚信观念  今日中国大陆提倡诚信,显然并非创新之举,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早已是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对人应“诚心诚意”、“坦诚相见”,对知己更得“肝胆相照”、“推心置腹”,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至于守信,更受华人的重视。“信”字由“人”与“言”构成,正说明了“信”在人言中的份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进一步加重了“信”字的含金量。必须指出:诚信固然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产物,但在工商业社会仍然十分重要;海外华人就是秉承“诚信”这个文化传统,在东南亚工商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七、教育观念  自古以来,华人就很注重教育,孔子最先倡导“有教无类”,并身体力行,广收门生子弟,开创私学之先河。从成语中,我们知道:教育属于国家的千秋大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栽培人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育方法上,却强调“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主张“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反对“拔苗助长”与“一曝十寒”。海外华人凭着重视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在十分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并取得可喜的成就。

  八、人才观念  人才是教育的产物,在教育不发达的农业社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于是比较英明的统治者,往往“求才若渴”、“爱才心切”,而且一旦获得“出类拔萃”的人才,就会“知人善用”,使到“人尽其才”。人们普遍认为,“人才济济”与“人才辈出”是社会进步、文化发达的标志,也是国家富强的基本动力与可靠保障。对于谋士,要求“足智多谋”;对于武将,则要求“智勇双全”。有勇无谋者固然不列入“人才”范畴,而有才无德者同样不可取,因为在传统的人才观念中,德与才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德才兼备”者才算是真正的人才。

  九、领导观念  领导是一门艺术,华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由于个人智慧有限,“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所以领导者必须“集思广益”,运用集体智慧,即所谓的“群策群力”来解决问题。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知人善用”、“从谏如流”,而“宰相肚里好撑船”则是对领导者最高的评语。此外,领导者还应眼光敏锐,“明察秋毫”,对大局与前景具有“雄才大略”、“真知灼见”;因若无远虑,必有近忧,故领导者除了“居安思危”,更得“先知先觉”、“深谋远谋”。在决策上则宜“当机立断”,优柔寡断者绝非优秀领导者;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则应“全力以赴”,“有始有终”。

  十、工作观念  工作是人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工作能力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在褒义成语中,我们不但看到华人的工作观念与工作方法。对待工作首先得热爱自己的工作,“忠于职守”、“敬业乐业”和“精益求精”都属可佳精神。工作过程中必须“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才能做到“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工作当然还得讲求方法,争取“事半功倍”;由于欲速则不达,“按部就班”与“循序渐进”,或者可成为工作计划的指导思想。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它含有丰富无比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这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从华文成语中,我们不仅可感受传统中华文化的魅力,而且能窥见华人的双向思辨哲学与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

  其次,由于伦理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古代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甚至科技,以伦理道德为其首要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也不能例外。易言之,华文成语褒贬分明的独特现象,主要是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在语文中的体现。

  再者,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所以华文成语不但数量巨大,而且文化底蕴极其丰富,对语文研究工作者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有待大力开采的宝藏;对语文教学工作者而言,则必须充分利用华文成语的文化底蕴,使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也使学生汲取更多文化滋养。

  最后,语文的文化底蕴与特殊功能(文化载体),使语文与民族合成一体,甚至成为民族的灵魂。马来民族对本民族语文的热爱,见诸其成语 Bahasa Jiwa Bangsa(语文是民族的灵魂)。海外华人理应认真对待自身的语文,借以保存自身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与民族特征。一旦失去自身的语文与文化,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民族,受人轻视自然不在话下。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3月7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7, 2011
2011年3月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7,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