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汉字系统与政治大一统

── 符懋濂 ──


  世界历史上少许几个大帝国,如以意大利中心的罗马帝国(公元66-476年),以波斯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公元750-990年),一旦四分五裂、土崩瓦解,就再也无法重建起来了。

  反观中华帝国则不然,“分久必合”成为其历史之一大特色。公元220年,东汉帝国覆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大分裂时代长达三百余年之久;但到了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而且把统一的大帝国衣钵传给唐王朝,使汉帝国的大一统光辉再现于神州大地。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四百年间,中华帝国即使发生再过分裂(如五代十国),但最终又重归于统一。

  诚然,中华帝国“分久又合”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乃是汉字系统的创立和运用。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或载体,人类语言虽数以百计,但世界文字主要只有两大体系:一是表音文字体系,另一是表意文字体系。在十几种世界主要文字中,惟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它都属于表音文字。因此,近百余年来,尤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外学者对汉字多“另眼看待”,而且多数人认为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或“不科学的”怪异文字,甚至和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相提并论。所谓“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偏激言论,即由此产生,可见对汉字的政治功能,他们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知。这些著名学者之中,就包括了胡适、鲁迅、吕叔湘等人。这种认知盲点的出现,乃时代条件使然,或许无可厚非。在电报时代,汉字系统的确很落后,无法与拼音文字媲美;但进入传真与互联网时代后,汉字的信息量及其传递速度已非昔比。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汉字改革”不但摆上一些中国语文专家学者的议事日程,而且以汉字拉丁化或罗马化为其最终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汉字改革的目标仍然不变,汉语拼音仅作为过渡时期之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似乎很少学者认识并坚持“汉字有功无过”,更不用说认真探讨汉字系统对政治大一统的伟大贡献。

  汉字作为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系统,自从它产生时候起,便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语言的简化或缩写符号,所以“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头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范畴(对表音文字而言,两者是合为一体的,必须“我手写我口”)。第二,它不受语音(读音)变化的左右,即不随着读音而改变其本义或形体。前者使汉字在同一空间所能容纳和传达的信息量,超过任何一种表音文字,这在书写工具与印刷术落后的历史时期,尤其重要。古代汉语或文言文即此种需要而产生。后者则使汉字克服了方言问题,即在各地“言异语”(讲不同方言)的社会条件下,实现了“书同文”。(关于汉字系统的信息量,至今同样具有优势,如将一页半的英文或马来文译成大小相同的中文,大约只需一页空间。若用以传真,可节省时间约50%)

  汉字的文化功能有点类似阿拉伯数字,如“2008”在各国语文里的读音截然不同,但其含义却完全一样。除了中国,使用过汉字的国家,还有日本、朝鲜和越南。就以日本来说,不但在假名文字(日文)参用汉字,而且只要掌握足够汉字,还可以用日语诵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甚至以文言文和中国人进行“笔谈”,也不需要讲汉语。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

  汉字在语音一再变化、方言日渐增多的社会环境里,显得更具弹性与无限生命力。即使面对外来语的“入侵”,从古代印度的佛教用语到现代西方的科技用语,汉字都能应付自如、采而纳之,并且将它们“中国化”或“汉化”。汉字并非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但无疑是最进步、最完美的古老文字系统。它至少已存在三千余年,并且将继续不断发挥其特异的政治、文化功能,直到千秋万代,就证明了这一点。

  自秦始皇规定“书同文”以来的两千余年间,中华帝国就是利用这独特的文字系统来实现其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所以我们对此怎能熟视无睹?我们不妨假设:如果中国使用的是表音文字,东汉帝国灭亡三百余年之后,中国是否有可能重现政治大一统?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南北各地区的汉族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必将随着政治四分五裂而逐渐改变其性质与政治地位,即由方言提升为各国的官方语言(即以方言为基础的表音语文),在全中国恢复“书同文”就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关于这个假设性的推论,我们或许可以引用欧洲历史作为旁证。在罗马大帝国时代,西自大不列颠,东至巴尔干,北抵莱茵河、多瑙河,南达北非地中海沿岸,曾经使用一种共同语文——拉丁文。但随着罗马大帝国的灭亡,封建割据局面的出现,西欧各地区的方言(Dialects) 迅速发展起来,变为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些方言(如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兰克语、英吉利语等)最终摇身一变,完全取代了拉丁文,晋升为本国的民族语文(National Language_) 或官方语文(Official Language)。显赫一时的拉丁文,不得不逐渐退出欧洲历史舞台,让位给原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各国方言。

  另一方面,为了挽狂澜于既倒,罗马教廷曾经千方百计,试图借助宗教力量将四分五裂的西欧重新整合,置于以日尔曼为中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即恢复西罗马帝国的政治大一统,但历史证明那只不过是一种梦想,其阻力主要来自新兴的西欧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到了十三世纪以后,民族主义思潮因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学的兴起而更加高涨,西欧再统一的希望开始逐渐破灭。如今,欧洲联盟看来只能在政治、经济上进行合作,距离真正统一的目标依然遥遥无期。

  有鉴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汉字既是大一统理念的产物,又为政治大一统服务。而上述的汉字独特性,使其政治功能超越拉丁文或任何一种表音文字;它能够并曾经扮演表音文字所不能扮演的政治角色,对于重建、维系中华帝国的政治大一统功不可没!笔者认为,汉字系统的历史作用与文化功能,不仅足以同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相提并论,而且应列为中国十大发明之首。

  今天,我们不仅应尽早把“汉字落后论”送进中国历史博物馆,而且还得重新深入探索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政治功能,以便彻底抹去那层厚厚的人为的历史尘埃,让汉字系统再度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复兴中熠熠生辉!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0年06月08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8, 2020
2020年06月0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ne 8,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