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翻开世界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兴衰,地理基础与历史机遇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换言之,任何个人的作用都是非关键性的。关于这点,让我从两方面加以论述,并和大家交流,共同探讨。
先谈地理基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W. F. Hegel,1770-1831) 最早提出“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个历史哲学概念。我认为他所谓地理基础就是地理条件,应包含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部分:国土面积、位置、地形、纬度、土壤、山川、湖海、海洋、气候、矿产……等等属于前者,而国家人口、种族、语言、宗教、风俗、政体、交通……等等属于后者。
当今世界上有近二百个国家,社会规模大小不一,经济文化水平悬殊,在很大程度上和地理基础息息相关。这是因为每一国家的发展,不能脱离特定的空间(地理)与时间(契机)。只有海洋国家才能造船、航海,建立海上商路乃至海洋霸权,而内陆国家连望洋兴叹的机会也没门儿。例如:十六世纪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民族国家,先后逐渐兴起,建立比本土大数倍、数十倍的殖民帝国,不就是托“海洋国家”之福,“近水楼台先得月”?(德、意两国因政治未统一而错失良机)反观蒙古大帝国,尽管在十三世纪曾经征服中国,并以“上帝之鞭”(骑兵)给欧洲带来“黄祸”,但对日本却无能为力,也是地理基础使然。
再谈历史机遇。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在“常”与“变”的交互中进行的。所谓“常”,是不显著的、逐渐的变化;而所谓“变”,则是很显著的、快速的变化。历史机遇指的就是“变”的出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兴衰,都和历史机遇息息相关。例如:地理大发现促成了西欧的商业革命,进而推动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最终成为世界工厂,并且建立空前绝后的“日不落帝国”。一般史书并不把它归功于某个国王或首相,因为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建立殖民帝国的不止英国,任何一个英国当权者都不难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反过来看,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土崩瓦解,逐渐沦为二等国家,也是历史机遇使然。如今,即便再出现100维多利亚女王加上100个丘吉尔首相,大英帝国也还魂乏术,因为战后世界格局完全改变,历史机遇已不存在,将来也不可能再现!由此可见,在天时地利人和不变的情况下,历史机遇就成为国家兴衰的关键性、决定性的因素了。至于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乃至亚洲的和平崛起,同样是和历史机遇分不开的。
再举个例子:世界商业中心的转移,也和历史机遇密切相关。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弗罗伦斯等是欧洲的商业中心,之后却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鹿特丹、伦敦等,都是拜新航路开通所赐。
最后,谈到新加坡的“经济奇迹”,也显然离不开地理基础与历史机遇。只要翻开地图一看,我国虽仅是个小红点,但它拥有广大腹地,而且腹地物产丰富、人口总多,作为小红点生存、发展的长期依靠。我国还得天独厚,没有地震、海啸、台风、风沙等可怕天灾;海港非但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更扼马六甲海峡咽喉,是商船必经之地。因此,港口收入与转口贸易自然成为早期的经济命脉,新加坡在1960年代已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人口逾170万,约75%是刻苦勤劳的华人。这就是新加坡的地理基础。
二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亚洲出现一系列新兴国家。在这些新兴国家中,经济建设是主旋律:有些靠石油等天然资源发家,有些靠发展农业、工商业致富。尤其是近50年来日本、中国、印度、印尼等大国的经济发展,更为我们这个弹丸小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此外,大家津津乐道的“亚洲四小龙”,都是“亚洲复兴”的产物,即指地理优势与历史机遇交互作用所带来的“经济奇迹”!(注:人口、种族属于地理优势)
总之,我们惟有站在历史的高台阶上,使用高清度望远镜,才能看清历史与现实的真相,并将我们对国家兴衰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2015年4月17日)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5年4月20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20, 2015
2015年4月2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2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