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高考也疯狂

── 符懋濂 ──


科举是古代中国十大发明之一。在隋唐之前,帝国政府选官用人的办法有多种:两汉采用博士弟子、岁举孝廉、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等等,六朝则偏重于以门第为基础的九品中正制,仕途变得更狭窄了。

始于隋而定于唐的科举,延续了千余年,可说是中国古代的“高考”(最高层次的全国统一考试)。所谓“科举”,就是分科考试、举拔官吏,任何人不分贵贱都可以参加,打破了世家豪族对仕途的垄断,所以人们趋之若鹜,乃至为之疯狂!这是因为“学优则仕”,做官是读书人唯一出路。古代文人学者的第一身份是朝廷命官,其它什么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现代人给他们按上去的。

关于古人对高考(科举)的疯狂,事例不胜枚举,譬如:古人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相信“十年寒窗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相信中举之道在于“两耳勿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更相信人生最大乐事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连隐居多年的大诗人孟浩然,也不忘功名利禄,四十岁还进京赶考,再落第后才归故里。如果有人觉得这一切“都很正常”,那么,不妨请读一读吴敬梓《儒林外史》,就知道“范进中举”是怎么一回事?

针对新科状元忘恩负义,喜新厌旧,有了颜如玉而忘糟糠妻,民间创作的《陈四美不认妻》流传至今,成为地方戏曲的著名曲目。进京赶考既然属于人生头等大事,出发前祈求祖先保佑,或许无可厚非。但有些民间故事却令人忍俊不禁:话说三位好友进京前,特地去卜卦算命,看看几人能及第。算命大师是个哑巴,但聪明过人,回答只用一只手指示意。他预测的三种可能性都在内了:只有一人考中;只有一人考不中;没有一人考中。不论结果如何,大师的金手指预测,都准确无误!

当代高考尽管属于大专学府入学考试,性质不同于古代科举,但人们同样趋之若鹜,其疯狂程度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六月神州大地进入“高考季节”,今年报考人数高达九百余万,将近新加坡人口的两倍。为支援高考,各地方政府总动员,如临大敌入侵,动用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这点当然无可厚非,毕竟属于“为人民服务”嘛。但是,经过官方媒体的大事渲染炒作,很多平常事都变成“很不平常”,例如:交通警察车为载考生车辆鸣笛开道,其它车辆必须让路,这在其它国家恐怕是“怪事一桩”;爱心人士用自己的计程车或私家车,免费把考生送往考场,该算是“学雷锋”的好榜样吧?至于交通警察让八位晕车女生,分别坐上摩托车,奔驰考场,似乎更值得媒体津津乐道?

妙事好事当然不止这些。考生家长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更令人吃惊、迷惑:每逢高考季节来临之前,考场附近的酒店都早早被预订一空,不管是有星无星、三星五星。原来是为了让考生养精蓄锐,准备参与高考,希望“近水楼台先得月”。驻扎在酒店期间,家长都在身边细心呵护着,考生的三餐营养成分要讲究,不妨多吃猪脑和脑白金,以强化记忆力、理解力。补脑食品药品销量大增,自然不是造假传假,不是商家、媒体的广告宣传。富贵人家还请了经验丰富的一级教师,分科进行考前辅导,顺便也抓一抓考题,当然得付出不少“专家”费用。

至于没机会、没能力住进考区酒店的家长,又该如何应对高考?首先得祭拜自家祖先,祈求列祖列宗显灵,保佑孩子一路平安,千万不可得病或失眠。同时还得拜托“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在考场上赐孩子以灵感,让他们作文时下笔如有神,保证获得高分。再不然就到著名寺庙,烧香拜佛,请求住持大师指点迷津,香油钱多少都是值得的!不过,这一切似乎都不足为奇,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大家也许比较感兴趣的是:考场工作人员(含监考员?)一律穿着红装,以祝愿考生“开门红”或“满堂红”;考生母亲要穿“高开”旗袍,以祝愿儿女“旗开得胜”,父亲则一身绿色,“绿”与“录”谐音,足以帮助儿女高分录取!够有创意吧?

高考作弊无疑是个问题。为防止考题泄漏,采用分区体制似乎已见成效,但是请人代考之事仍有发生,而借助手表、计算器等进行“高科技作弊”,也得加以防范、遏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于是在考场里里外外安装“电眼”,施行“高科技监考”,同时禁止考生携带电子产品如手表等进入考场,也是全国通行办法。尽管如此,网上仍然有人出售假考题与帮助作弊的电子产品。每逢提到考试作弊,我不由想起陈年往事:在1960年代,一位从海南岛回新的女生告诉我说,他们学校考试时,监考老师经常故意离开课室,始终无人作弊,可见毛泽东时代的社会风气的确非同一般!如今真是世风日下,需要立法、电眼来遏制作弊,怎不令人扼腕感慨万千?

高考结束后,另类奇闻怪事接二连三,出现于主流或社交媒体。例如:某考生用骈文写作,文章里头出现许多“怪字”,评卷教师看不懂其内容,无法评分。某考生的作文写得很烂,只得零分,而某考生是个写作天才,作文获得100%分。三篇作文都贴在网上,我也曾稍微过目,觉得都很离谱。姑且不论三篇文章的真伪,考试作文怎能给零分或满分?即便文不对题或满纸胡言乱语,也有语文表达部分的分数嘛。即便大学语文教师参加高考,语文成绩也没有满分的。至于高考用骈文写作文,属于走火入魔,岂不等于你考“托福”使用拉丁文,肯定不及格,哪需要请什么古文专家来评分?

有句话我本不想说、但又不得不说:中国高考也疯狂!(The examinations in China must be crazy)。中国人自己却在其博文里说:“高考里的中国,我不认识!”似乎也含有同样的意思。您说呢? 其实,任何事物的运行都得有个“度”,适可而止,因为物极必反。早期的科举考试,对促进文化发展,对帝国政治基础的扩大夯实,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明代以后,改用八股文取仕,把科举引入死胡同,所以有人提醒读书人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于当今高考,也应抱以“平常之心”,过度重视适得其反。不就是一年一度的入学试吗?有关当局根本不需要大张旗鼓,家长考生更不必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反正录取概率很高(80%左右);今年考不好明年再来过,天无绝人之路!您如不信,请问问马云。

(2017年6月高考季节)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7月4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4, 2017
2017年7月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4,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