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中国历史悠久,改朝换代自然在所难免。除了少数属于篡位外,绝大部分是“打天下者坐天下”。在这历史过程中,在改朝换代之际,即在之前或之后,往往还会出现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历史现象。
那么,中国史家学者,包括古代与当代历史家,是如何看待改朝换代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我们不难从正史即“二十四史”中,以及现当代史书著作中,找到非常明确的答案。请看以下历史实例:
史例一。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战国时代,汉代史论家贾谊是这样评论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彊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过秦论》)贾谊既说明了“秦南面而王天下”的历史因素,又指出了秦帝国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引文白话译文: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士人顺服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
史例二。秦朝末年,农民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反秦,对于改朝换代所起的重大作用,司马迁《史记》给予充分肯定:“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陈涉世家》)不仅如此,司马迁还把这位起义失败的农民领袖陈胜,归入“世家”之列,与孔子同属一级(王侯将相系列)的历史人物,可见其眼光之独到。按《史记》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级别。
(引文白话译文:陈胜虽然已经死了,但他所置立、派遣的侯王将相最终推翻秦朝,是由陈胜首先起事发难的。)
例三。隋朝历史短暂,但隋文帝杨坚的历史地位崇高,受到后代历史家的表扬,就是因为他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隋书》写道:“乘兹机运,遂迁周鼎。于时蛮夷猾夏,荆、扬未一,劬劳日仄,经营四方。楼船南迈,则金陵失险;骠骑北指,则单于款塞。《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虽晋武之克平吴会,汉宣之推亡固存,比义论功,不能尚也。”魏征主编的《隋书》受到唐太宗特别重视,所以对主张“以隋为鉴”的唐朝,影响更非同一般!
(引文白话译文:文帝又乘着机运,引周静帝退位,建立隋朝。当时外族入侵,荆州、扬州还未统一。所以刻苦耐劳、日理万机,谋划统一四方之策。等到楼船南渡,金陵失去天险,陈朝便告灭亡;当铁骑向北,单于便俯首称臣。《职方》和《禹贡》上所描绘的地域,都成为隋朝疆土。即使是晋武帝平定吴地、会稽,汉宣帝推亡固存的奇功大业,也无法相提并论。)
史例四。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时,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称王称帝。其中较强大的有刘武周、窦建德、杜伏威、薛仁杲、王世充等十几股地方武装割据势力。为了完成帝国统一大业,对于各地方割据自然无法容忍,唯有采用武力讨伐、歼灭。唐朝经过了整整十年的统一战争,直到公元628年才大功告成,功劳最大是秦王李世民(即唐太宗)。因此,欧阳修主编《新唐书》给予唐太宗极高评价,说其武功比美商汤王、周武王,是“汉代以来未有”的君主:“有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引文白话译文:唐朝拥有天下,传位二十人,其中值得称许的三个君主,玄宗、宪宗都不能善始善终;太宗的功业,显赫呵!他消除隋朝的乱世,功绩可与商汤王、周武王并列;达到太平盛世的伟业,与西周的成王、康王相近。自古以来,如此功高德厚的君主,至少从汉朝以后未曾有过。)
史例五。宋太祖赵匡胤是靠陈桥驿兵变,夺取后周政权的。他不久即派兵南征灭陈,统一南北,这无疑是一大贡献。接着,为了阻止五代“兵拥将立”局面的再现,他以“杯酒释兵权”巧妙解除了石守信等几名大将的军权,以便重建中央集权体制,有效防止了中国内部再度四分五裂、地方割据。因此,获得《宋史》高度评价,说他所建的宋朝,与前代的汉唐相比,不遑多让:“(太祖)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宋于汉唐,盖无让焉。”
(引文白话译文:宋太祖在位十七年间,却奠定了三百多年的根基,传给子孙后代,……宋代与汉代唐代相比,大概不遑多让吧。)
史例六。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反元,地方豪强纷纷响应,其中朱元璋势力最强大。他虽占领了金陵(南京),却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直到1367年前后,才开始大事南征北伐:首先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三股地方割据势力,然后派徐达、常遇春率大军攻入大都(北京),最后推翻了元朝,并统一了全中国。对此,张廷玉《明史》的评价是:“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引文白话译文;太皇帝由上天授予他智慧和能力,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当他开创功业之初,能够沉着镇定审时度势,遵循规律经营,很有谋划。……太祖皇帝的雄才大略,料敌如神,克敌制胜,都与此相类似,所以能够平定祸乱,直到拥有天下。古话说:“天道后起者胜。”这绝不是偶然的。)
综合以上史例,可见对于“改朝换代”与“地方割据”,历代史家学者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充分肯定前者,只要它最终带来和平稳定;而全盘否定后者,因为它始终是战争、动乱的政治根源。当代著名历史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尚钺、金兆丰、翦伯赞、吕思勉、吕振羽、周谷城等,无一不持褒贬分明的相似观点。这是因为二千余年来,“政治大一统”早已成为中国正统历史观的核心内容。从周代《诗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汉代董仲舒的“春秋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不就印证了“大一统”已经注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历史文化基因?同时,必须指出,它还成为新王朝正统性的先决条件之一,如欧阳修《正统论》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按国家分裂属于“不正”与“不义”)非汉族所建的元朝与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就是因为它们建立之初,都先后落实了国家的统一(“合天下之不一”)!
至于改朝换代的界线,历代正史的一贯规定是:当旧朝首都沦陷,新朝定国号、年号、首都,并且占有绝大部分国土和人口,改朝换代就算完成了。无庸讳言,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天开始,“中华民国”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名存而实亡,而今日台湾不论使用什么名堂,都属于地方割据政权。它和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以后的“南明”与郑氏台湾,在本质上几乎没有两样!这样的历史定位与定性,不论你是否赞同、接受,都是任何力量无法改变的。
“勿忘初心,牢记使命”,早日收复台湾,完成“春秋之大一统”,显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务之急!
(2021年7月1日——为纪念百年征程而作)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1年09月15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15, 2021
2021年09月1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15,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