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间,中国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汉族力行“计划生育”政策,也就是所谓的“一孩政策”。尽管这一政策很成功,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受到世人的各种非议、责难。其中包括剥夺基本人权(生育权),造成男女比例失衡,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等等。这些非议都有所依据、有些道理,也不足为奇,然而我从未见过有人将“一孩政策”与“取名文化”挂钩,因为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联合早报》经常出现关于当代中国的奇谈怪论,特稿《一孩政策颠覆中国取名文化》(2017年11月13日早报中国版)只不过其中千万分之一。文章作者访问了三几个年轻人,来说明“全面二孩政策,点燃女方家庭延续香火希望”,开始出现“亲兄弟却不同姓”,“显示女性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提升、男女更平等”,并预计“随着二孩政策全面开放,一个家庭两个姓氏的趋势相信会逐渐普及化”。
在网络文章中,最常见的就是“标题党”的杰作:标题耸人听闻,内容平谈苍白,甚至与标题毫无关系!这种文不对题或文不切题的怪现象,如今已蔓延到主流媒体来了,《联合早报》也不例外,《一孩政策颠覆中国取名文化》,或许可以作为典型实例之一。按照最简单、最起码的逻辑,既然家中只有“一孩”,就不可能出现兄弟姐妹不同姓!对吧?文章内容讲述的其实是“二孩政策颠覆中国取名文化”,不知何故作者或编辑硬要冠以“一孩政策”?我想是因为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存有政治偏见,试图予以全面否定之,不料却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
无论如何,由“一孩政策”转变为“二孩政策”,也绝对不可能“颠覆中国取名文化”!文章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分不清事物的“一般”与“特殊”或“通例”与“特例”,单单访问三几个人就得出这样结论来,未免太草率、太荒唐、太可笑了吧?如果对这课题感到兴趣,就应该费点时间、精力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写出有根有据的文章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有13.7亿人口,即便有一百万(乃至一千万?)个家庭出现“亲兄弟不同姓”,也不可能“颠覆中国取名文化”!因为这只是一些特例,远远不足以说明中国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取名文化!
历史告诉我们,自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是“子(女)从父姓(名)”。数千年来都是如此,将来也不需要、不可能改变,因为它涉及优生学中近亲通婚问题!中国人尤其重视这点,早在古代便发现近亲通婚的害处,而严格规定“同姓不婚”。如今居然有人拿“亲兄弟不同姓”来说明“男女地位更平等”,岂不是闹天下大笑话?要知道:当今的西方女性一旦结婚,都得使用丈夫的姓氏,即便自己当了首相、总统也不能例外,莫非表示西方社会不存在男女平等?
众所周知,取名文化在中国称为“姓名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丰富多样。中国人除了姓、氏之外,还有派、名、字、号以及乳名、学名等等。而与姓名学相关的家谱、族谱,一度遭打入冷宫,如今也出现了复兴的势头!
总之,以“子从父姓”为核心的取名文化在中国土壤里根深蒂固,绝对不是什么人口政策所能“颠覆”的,更何况二者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2017年12月7日)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12月8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8, 2017
2017年12月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8,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