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董狐之笔不留情

── 符懋濂 ──


董狐是春秋时代的晋国史官(太史)。据《左传》记载,晋灵公与大臣赵盾不和、冲突,结果被赵穿杀死。于是董狐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因为他认为身为正卿(在诸侯国,相当于宰相)的赵盾,事先既没有保护晋灵公,事后又没有处置其族人赵穿,理应视为弑君者。董狐如此记载史实,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还需要不畏强权的勇气与决心。孔子称赞董狐为“良史”,就是基于秉笔直书这一点。司马迁《史记》所谓“笔则笔,削则削”的“春秋笔法”,也是这个意思。

董狐扬名天下,唐代史家刘知几给他的直笔以极高评价,甚至超过班固与司马迁。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正气歌》,所言“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更将“董狐笔”列为体现浩然正气的典范之一!

有了董狐之笔,史书应写什么不应写什么,该这么写或该那么写,都是史家的专业职责,而不是当权者或其御用文人所能支配、决定的。

有了董狐之笔,历史就成了一面镜子,一面神奇的明镜,任何人在它面前,都无法改其貌、变其形。他是流芳人还是遗臭鬼,是孙悟空还是猪八戒,是牛魔王还是白骨精,都将显露镜中,原形毕露!正因为如此,孟子有言在先:“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实,在历史镜子面前,惧者何止乱臣贼子,连古代帝王也存畏惧之感呢!〖注〗对于当代的政客,董狐之笔同样不留情,任何的侥幸过关,历史上从来都不存在;任何的粉饰、歪曲、辩解,都将是枉费心机。

“董狐笔”继承并发扬了史家不畏权势、秉笔直书的可贵精神,使之逐渐形成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董狐”仍然是正直史家的光辉代称,而“董笔”则成为优良史书的显著符号,其文化价值历久弥新,理应发扬光大。

当然,要成为当代董狐也并非易事。除了需要刚正不阿的人格,决不取悦于权贵,还需要相当丰富的史学修养,十分锐利的历史眼光,才能透过迷蒙的历史表象或假象,看到其背后的真相与实质,才能做出客观、公正、正确、深刻的历史判断,也才能让董狐之笔充分发挥其历史功能!

(2012年1月4日)

〖注〗 据吴兢《贞观政要》,贞观十五年,谏官褚遂良兼任史官,作“起居注”(即皇帝个人言行记录)。唐太宗想看其内容,但遭对方婉拒,并且说“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可见作为明君的唐太宗,对史官也有所顾忌。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2年11月14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14, 2012
2012年11月1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14,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