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中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背景(即地理背景、历史背景、经济背景)所释放的文化意蕴,必然集中反映在古代中国人的政治理念中。换句话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一统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三大背景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而又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至于其影响力度如何产生,则必须经过一番剖析,我们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认知。
大一统历史观是由两个层面构建而成,一是观念层面,另一是制度层面。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只存在观念层面的大一统;而秦汉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促使观念层面的大一统转化、提升为制度层面的大一统,于是出现了两个层面的重叠现象,即观念层面大一统与制度层面大一统并存的文化构建。
在先秦诸子中,儒、法、墨三家思想各异,但它们几乎一致认为,为了避免战祸连年,惟有实现全中国的政治统一。孟子总是站在“王天下”的高度来议论政治问题,如他论王道、仁政时曾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又说“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按“王”即“王天下”,“王”字作动词用,即作“为天下之王”、“统一天下”解)。又如梁襄王曾问孟子,要如何天下才能安定,孟子回答说“要政治统一才能安定”(“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至于如何实现政治统一,孟子认为惟有实行王道与仁政,以争取各国人民的支持。
前期法家商鞅和管仲则认为“法者,天下之道也”,更加重视政治大一统(即所谓“王天下”)。商鞅认为“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
至于墨子主张“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同样是从“王天下”的角度出发,认为选贤与能则可“天下平”、“九州成”:“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产生于先秦的大一统理念,随着大一统秦汉帝国的建立,而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吕不韦《吕氏春秋》不但高度颂扬由“五德终始”与天人合一所带来的政治大一统,而且将政治的治乱、社会的安危,直接和政治大一统相提并论,确认两者构成必然性的因果关系:“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李斯则认为:“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因此,他主张禁止私学,焚烧诗书百家语,借以巩固政治大一统(按时最受非议者乃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李斯的政治动机和主观愿望,似乎无可厚非,但其所主张的偏激手段却在客观上破坏了秦帝国的大一统,只为后继的汉帝国提供反面教材。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03月18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18, 2011
2011年03月1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18,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