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怎么连“大小”也分不清了

── 符懋濂 ──


“大小”是个量的概念,它仅涉及体积、面积、数量,往往都是非常直观的、浅显的。因此,三几岁小孩也能分辨大小、多少,而不需要大人的特别教导。只不过在我们这个美丽岛国里,不知何故,有些大人却丧失了分辨大小的先天能力,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你想:这意味着什么?

不久之前,有位资深外交学者在《海峡时报》发表文章,题为《卡达尔:来自小国的大教训》(Qatar: Big Lessons From A Small Country),主张在外交上“小国言行须像小国”(small states must behave like small states)。这只是一篇就事论事的应时之作,毫无恶意,不料却惹来一连串的严厉反击。有人针对“小国”这个关键词,在该报章上发表《新加坡是个小国吗?》(Is Singapore A Small Country?),见解似乎很“独特”,非常有趣。它认为新加坡不是一个“小国”(small country),而是一个“强国”(powerful country),所依据的四大领域是:国民所得、贸易大国、金融货币、航运中心。这些都属于老生常谈,也是连我们中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哪有什么“见解独特”可言?当然有的,且听我说。

众所周知,“小”的反义词是“大”,不是“强”;而“强”的反义词是“弱”,不是“小”。可见文章“独特”之处在于:试图偷换概念、混淆视听,用“强国”去否定(或取代)“小国”,借以忽悠国人,使之相信“小国大外交”政策是绝对正确的。国家大小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取决于国土大小、人口多寡,而不取决于自我膨胀的程度。试问:如果新加坡不是小国,世界上还有小国吗?国家还能够有大小区分吗?

有些人长期、过度自我膨胀,以致两眼昏花,连国家大小也分不清了,仿佛回到古代的夜郎国。可举的实例还很多,除了以上的“强国论”,不妨再举个同样有趣可笑的文章来佐证。2017年10月20日,《联合早报》有篇评论中共十九大的专栏文章,题为《处在成为大国的转折点》。我看了满头雾水,莫名其妙,因为文章标题很明确告诉读者:时至今日,中国还不算是大国,它还“处在成为大国的转折点”上呢,也就是说才开始要“成为大国”了。文章这样写道:“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只要国家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保持统一,凭着其广阔的市场、庞大人口以及人民的聪明勤奋,中国就会发展起来,最终崛起成为大国。”〖注〗恕我直言,这段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的陈述,显示作者对中国历史仅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千多年来,中国始终以泱泱大国姿态展现在世界舞台上,而且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即便在分裂时期(如魏晋南北朝)也是举足轻重的大国,周边国家还照样向中国称臣纳贡。至于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当代中国,如果该文作者认为它还不是世界“大国”,那么,我敢说读者真不知道什么是“大国”了!也许,在某些人心目中,只有美国、日本、英国……才配称世界“大国”吧?

最后,回到拙文的问题来:(这些大人)“怎么连大小也分不清了”?是否因为对“小”的忌讳,使得自卑与自大心理在作祟?还是因为经过数十年的“严格调教”,他们的思维早已异化、僵化、退化了?

(2017年11月2日)

〖注〗其言外之意在于否定中共所发挥的领导作用。众所周知,自1949年以来,中国不是要“崛起为大国”,而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恢复其超级强国地位的历史地位!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11月5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5, 2017
2017年11月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5,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