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按语:本文作于1998年10月,提出了与“中国崩溃论”完全相反的看法。上世纪末,流行于西方世界关于中国的两种妙论是:“威胁论”与“崩溃论”,而后者的代表作则是2001年的英文畅销书《中国即将崩溃》(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该书出版时曾受某些学者、西方媒体的大力吹捧,但如今已沦为国际学术界的笑柄,连作者名字也不值得一提(据报道,最近有人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到此书,引来大家一阵笑声)。在今天谈论中国复兴或崛起,也许没有多大意义;但在亚洲金融风暴猛吹之际,在中国即将崩溃的喧嚣声中,坚信中国复兴之势不可挡,则是否完全不同?(2009年3月2日)
中国复兴的必然趋势已经形成。如果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每当政治统一,中国必然走向兴盛的道路,几乎没有例外:秦汉时代是如此,隋唐时代是如此,明清时代也是如此。
我们通常以“历史座标”来显示历史的发展趋势与演进过程,并且给以某一时代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它既不处在历史座标的谷底,也不处在座标的顶峰,更不处在座标的下滑斜坡,而是处在座标的向上斜坡上。一言以蔽之,它目前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距离鼎盛时期还有一段很漫长的路程。
若从政治角度来看,要改变中国在历史座标上的位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中国四分五裂。中国是庞然大国,惟有内战或外族入侵可使它分裂与瓦解,但在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可能性完全不存在。尽管各种反华反共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分裂中国的图谋。
众所周知,自1979年至1997年十八年间,中国经济取得持续的高速发展,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居全世界之冠,而且较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高出许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至1997年的1055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七位(今年将提升到第六位),若将美元购买力计算在内,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由此可见,中国经济“起飞”之势态已经显现无遗!
让我们再从文化角度来看,自19世纪末叶以来,“振兴中华”不仅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更是亿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康梁的变法维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所领导的革命与改革,都是以“振兴中华”为最终目标,因而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复兴不仅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人心所向”,所以凝成了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这种必然趋势的形成,也是和当前的国际格局密切相关。易言之,当前的国际大气候对中国复兴十分有利,只要善加利用,便可变成为中国复兴的动力或助力。
1991年苏联解体,十几个加盟共和国先后独立,并且公开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而言,原本是一种很不利的外在因素。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苏联解体使中国解除了来自西面和北面的军事威胁,中俄和解使中国不再存有后顾之忧,所以更能专心致力于经济建设。
对于全球政局而言,苏联解体也使美苏冷战结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和华沙公约机构(Warsaw Pact) 之间的长期对抗随之告终。西欧各国已组成“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摆脱美国的支配,东欧各国也不再是俄国附庸。这样一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大规模战争的危险已经完全消除,世界持久和平已基本上有了保障。中国近年来大规模裁军,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大气侯中进行的。
但对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因素,还是中美和解。由于国共战争(1946—49)、朝鲜战争(1950—53)和越南战争(1967—76),导致中美两国结怨很深、势不两立,但自1972年尼逊访华后,两国关系开始解冻。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化干戈为玉帛”,由对抗转为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若无中美和解,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今,美国是中国最重要外资来源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美和解带来了全球性的国际合作。在90年代,国际矛盾仍然存在,国际冲突仍然无法避免;但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因此,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辉煌成就,在和平共处五大原则的基础上,已经和全世界百多个国家建立了邦交,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安定的外在环境。
至于中国国内大气候,也同样相当良好。经过数十年包括毛泽东时代的艰苦奋斗,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已经相稳固,完全能够承受经济风暴与自然灾害的打击。在东亚金融风暴吹袭下,人民币能不贬值,不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最近的百年不遇的洪灾,受灾地区人口多达二亿,但无缺粮之虞,不也是有力的论据?此外,中国现代科技如火箭、宇航、电脑、生物工程等等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更说明了“863计划”的成功。
政治稳定是中国当前最值得称道的“良好大气候”之一。由于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建立强势政府,得以维持政治长期稳定,防止任何政治动乱发生(包括有政治运动或少数民族分离主义所引发的动乱)。同时,更重要的是,强势政府还可使各种政策相对稳定,并且推行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国家政策,包括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在内。
邓小平最伟大之处,就是自1979年以来实行经济大改革:最初是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代之以农田承包制;初见成效之后,又将责任制引入工业与服务业,逐步废除“吃大锅饭”制度。与此同时,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不论黑猫白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中国还大胆吸取了资本主义的各种长处。如今,改革已成为基本国策,而且正在不断深化与扩大,即扩展到政府组织的改革以及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的改革。
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中国逐步实行开放政策。对内,人民已享有很大的自由,诸如留学、择业、居住、旅游,而且思想、言论也较少受限制,逐渐趋于多元化;对外,为了吸引外资,中国首先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接着又加入海南省特区,以及开放上海、广州、青岛、大连等十三个沿海城市,给外商以种种优惠条件。如今,开放范围已扩大到全国各地,包括内陆地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所以“三资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曾使中国的基础设施出现“瓶颈”现象,使得外资裹足不前,经济发展出现滑坡(1989—90年),于是中国自90年代起便投入大笔资金,从事基础建设,如今各种基础设施如能源、交通与通讯已大大改善。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吸引外资,各种“软件”如法律、政府等也列入改革议程,而且日渐趋于完善。
中国之所以成为最吸引外资的国家之一,主要因为它拥有12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形成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大市场。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海外市场;但在今后,中国必须以扩大国内需求来维持它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人民币坚挺,对外贸易大受影响,更得依靠扩大内需来争取经济增长8%。
中国地大物博,版图共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三。除了米麦等粮食能自供自足外,其他天然资源如石油、煤炭及各种金属矿产,都应有尽有。其中石油的蕴藏量十分丰富,单是新疆的是有蕴藏就可用上一百年,水利资源也很丰富,长江三峡水坝完工后,华中与华东的电力供应就很足够。矿产中除了金、银、铜、铁外,还有一些稀有金属如钛、铀、钨、锑等,可以自供自足。这也是中国复兴的有利条件之一。
当然,一个国家的兴衰,人是最重要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充足,不论是劳力密集的工业,还是智力密集工业(如研究与开发),都适合在中国发展。因为中国工资低廉,中国人勤劳、能干,学习能力很强,凡是西方人、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都能做到,而且有可能做得更好。只要有良好的管理体制,中国人就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这应是毫无疑问的。
总而言之,中国复兴的趋势已经形成,而且具备各种有利条件,所以在经过三、五十年的努力奋斗,中国肯定可以成为另一个超级强国。当然,在复兴道路上依然存在许多障碍与变数,但这些障碍只能使道路变得崎岖不平或迂回曲折,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中国复兴的必然趋势,不能阻止中国成为真正的超级强国!
(1998年10月15日)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1年04月30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30, 2021
2021年04月3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3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