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懋濂 ──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舆论界即出现两种论调,一种是中国速胜论,一种是中国必亡论,而且以后者为主流。因此,在抗战歌曲中出现《中国不会亡》,在后方支持抗战的群众活动,也称为抗日救亡运动。
有鉴于此,目光如炬的毛泽东在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在批驳这两种有害抗战言论的同时,他提出了基于持久战的中国必胜论。他说需要进行持久战的原因,是“敌强我弱”,而日本必败的理由则是:除了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得“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中国只要发动民众,组成最广泛的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全国坚持抗战到底,强弱之势就必然完全改观。
抗日持久战既然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文章指出它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防御阶段、相持阶段与反攻阶段,最后胜利才必然属于中国。历史证明,这篇《论持久战》以及他多篇关于抗日战略的论述,都属于真知灼见,对于抗战胜利有着不可替代的激励、指导作用!作为战略思想的“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是针对“敌强我弱”力量对比的客观存在。其最重要作用是时间在中方,可以利用时间换空间,逐步消耗日方的各种有生力量。因此,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论持久战”也可以反向运用于收复台湾,即作为“以武逼统”大战略的指导思想。
所谓反向运用,就是把用于“敌强我弱”的持久战,改用于对付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显然转变为“我强敌弱”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以战促和”、“以武逼统”,“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少的人命伤亡来收复台湾。我认为,具体的运作方式可以包含以下各项。
首先,在宣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强化统战工作的同时,更要持续不断地阐明《反国家分裂法》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合法性、必要性、迫切性。面对这部神圣庄严的国法,台湾当局公开“以武拒统”、“以拖待变”固然无济于事,就是什么“不独、不武、不统”的鸵鸟政策,同样是自欺欺人,毫无意义,可以休止矣!同时,还得不断强调:“勿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包含了完成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之一!
其次,对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当局既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就非有振聋发聩的军事动作不可,绕岛军演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其实,绕岛实战军演已经开始,只是出动军机战舰的数量不多,涉及海域空间范围不大,所以一时未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政治效果。日后军演必需规模化、扩大化,即派出航母舰队、战机编队,进行绕岛实战演习,而且数量必须日渐增加,范围必须日渐扩大,直到产生明显的震慑效果为止。
第三,绕岛军演既然出师有名,在中国台湾的领海领空内进行,只需要常态化、实战化,就能达到以武逼统的战略目标。所谓常态化,就是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绕岛军演,使得台军不得不从睡梦中起身应对,旷日持久,疲于奔命,结果军心涣散,不堪一击。所谓实战化,就是进行综合性的作战演练。现代化战争不再是单一兵种在交战,而是除了出动海、陆、空三军,还得加上火箭军、后勤保障军(含网络军),五军紧密配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实战化演练。
第四,在进行规模化、常态化实战军演的同时,还必须对台展开有系统的持久性心理战。心理战的内容应该包罗万象,例如:在组织上,不妨成立包括台湾爱国者在内的“收复台湾委员会”;在舆论宣传上,不断宣扬“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外国势力都无法阻止!当然,还得强调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血脉关系,以及它对个人的利害得失。到了最后阶段,或许还需要援引《反国家分裂法》,把一些顽固的台独头目列入战犯名单,就像当年解放前夕的做法一样!
养兵千日用于一朝,经过三几年的持久战军演,如果对方还是执迷不悟,那么就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发动闪电式突然袭击,让全岛断电、断水、断讯、断网,以及摧毁一些重要军事设施,迫使对方不得不求和、免战,尽量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外国也“来不及”(下台阶)援救。
历史告诉我们,“以武逼统”是非常有效的,在中国现代史上,可以找到的两个实例。1927年,蒋介石统领的国民革命军在打倒孙传芳、吴佩孚两大军阀后,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接着便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围攻、连败奉系军阀。在大军压境、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张学良主动停战求和,并于1928年“东北易帜”(注),表示归顺南京中央政府,现实了中华民国的统一。(注: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红黄蓝白黑五色旗)
另一实例是“和平解放西藏”。1950年1月初,毛泽东就决定解放西藏。但当时没有通往拉萨的公路,而且青藏高原缺氧、条件极端恶劣,解放西藏难如登天!经过反复研判,集思广益,终于决定1950年5月初,派遣第18军开始进藏,途中得先修路、再前进,艰难险阻无法想象。同时,解放军还经常遭遇西藏军的袭击,双方交战不下二十回合,其中最关键的是当年10月昌都战役。昌都守军见大势已去,纷纷倒戈起义,并连同解放军向拉萨继续挺近。在兵临城下的形势下,1951年5月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协议书,毛泽东的“以武促统”战略终于大功告成!
总结上述,我们的结论是:《论持久战》的反向运用主要在于“持久备战”,即为战术上的“闪电战”与速战速决做好充分准备。而“以武促统”,收复台湾,肯定效果最佳、代价最少,而且可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属于《孙子兵法》中的上上之策!
(2021年11月4日)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1年11月04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4, 2021
2021年11月0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4,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