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 符懋濂 ──


客观事物之真与伪、是与非,往往处于一线之边缘:线上者若真,其下者或伪;线左者若是,其右者或非。常言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即道明了真伪、是非虽仅一线之差,但其所释放之社会意义或文化价值,却迥然而异!

举个实例:国共战争中,尤其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决定性战役中,曾有无数民众支援共军(主要作为后援),对战争结果起着一定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属于“真”与“是”。然而,如果以此解读为共军利用民众打前锋(作为战术),充当垫脚石、挡箭牌,致使国军节节败退,就成了荒谬绝伦的历史陈述。这是悖于常理、常识的,属于“伪”与“非”。(按在1976年,曾有台湾学生以此作为国军战败之主因,而在2009年还有网友沿用此说。)

另一实例:共军利用民众打前锋(作为战术)的说法,经过龙某大作家的艺术加工,使之形象化、生动化,而成了以下文学语言:

“抗日名将黄百韬的国军部队在十米宽的河边构筑了强大的防御工事,每一个碉堡都布满了机枪眼,对着河;民工就一波一波地冲向枪口,达达声中,死尸逐渐填满了河,后面的解放军就踩着尸体过河。”

试想想:这段文字的弦外之音是什麽?它仅仅在描述内战的残酷无情吗?何人在防守?(抗日名将也!)何方在进攻?防守者为了自卫而向进攻者扫射,岂不是理所当然、情有可原?民工虽死在防守者的枪口下,但何人将他们送到最前线?不就是进攻者吗?(不言而喻)进攻者为了达到渡河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不就是历史悲剧的罪人?

在共军中有大量民工是一回事,将民工送到最前线打先锋是另一回事。由于一般读者并不注意或不在意两者的区别,于是“有心人”便巧妙地假借别人之口,利用这毫厘之差,贱买读者的恻隐之心,营造了谬之千里的“艺术”效果,乃至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再一实例:长期以来,中美两国都将对方视为“假想敌”,后者既然把洲际核导弹瞄向前者,前者也把洲际核导弹瞄向后者,本来是件自然不过的客观事实;但是,另一有心人却在其专著里说:Today China is the only nation that is targeting the United States with nuclear weapons(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中国即将崩溃》)。众所周知,美苏过去为了争霸而拥有大量核武器,并把核导弹瞄向对方,至今美俄依然如此。有心人在文句中加上 only 一词,不仅歪曲了客观事实,而且巧妙地向读者释放了这样的言外之意:尽管中国即将崩溃,仍旧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唯一的核威胁!

足以说明“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读书时得格外用心。单是“屡败屡战”与“屡战屡败”的含义就大不相同,更何况其它?

(2009-11-18)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11月25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25, 2017
2017年11月2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25,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