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旭 ──
《闻异则喜》认为:“事物是复杂的,总有不同的侧面,听到不同的见解,能启发多元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事物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觉得高兴。”
“异”是相对的,指的是不同于原先见解的后出新见解,即,“后见”异于“先见”。反过来说,“先见”也异于“后见”,“先见”也是“后见”的“异见”。都是“异见”,皆大欢喜,“闻异则喜”有甚么特别?《闻异则喜》说“先见”应当向“后见”求同存异,却没说“后见”也要向“先见”求同存异。《闻异则喜》提起“先见”上演悲剧,可是,“后见”也会上演另一类悲剧。
先说个比较容易判别的命题:1加1等于2。
“异见”是:1加1可以不等于2。会不会成立?稍微修改命题:1代表向量,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即,不只是数量,还附带了方向。由此,1加1可以是零到2的数量,依据两个1的方向,决定结果的方向。1加1可以超过2吗?目前未出现这样的“猜想”。为了方便以下的叙述,用1加1等于3来代表:1加1等于3,1加1等于4,1加1等于100……等等许多不能成立的“异见”。
1加1可以是零到2的数量是修改命题后的“异见”;扩大“先见”的视野,“喜”获成立。“先见”应当包容“异见”的新视野,“异见”要经过时间、事实和历史去证实或证伪。未能成立的“异见”多的是,“闻异则喜”需要谨慎。“闻异”要深思,才有真“喜”。
如果“闻异则喜”,喜迷1加1等于3的各类见解,1加1等于2的“先见”就不能保持。加法不能成立,跟着乘法也不行,数理不能确立。一切科学都没有基础原理,世界只得停顿在原始社会。
现代社会重视新的见解,思考验证的工夫时常不够充份。例如,微软每月的系统升级,有时这个月推出了新的功能,下一个月的升级却恢回复先前的状态。没经过充份验证就推出“异见”,浪费资源。过去,很多团体都有“脑筋暴振(brain storming)”的会议。有时,聚合众人攻关,会收到特别的效果。但是,在一两个种头就确立“异见”是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经常都能成功。会议上出现的新见解,会后还是需要深思,才会发现方案的失误。“异见”要“千锤万炼”,才能获取成功。
涉及立场观点的“异见”,需要更多时间和事实去验证。“异见”希望原有的“先见”能开放包容;“异见”也应当开放包容“先见”。《闻异则喜》指出“先见”的极端恶象;且看近代社会异见者对社会正常生活的破坏,“异见”也有极端恶象,上不得“喜”。各种立场,配上部份人物的暴烈行为,都可能产生悲剧。要思索,需要深思。
作为家长的老一辈,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十分重要。“喜”,不是必要,“思”更恰当。
2022-05-06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22年05月06日首版 Created on on May 6, 2022
2022年05月0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y 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