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快熟集

── 甄 厝 ──


019 吃饱了没有
2025-02-24

小时候,常常听见长辈问对方:“吃饱了没有?”对方通常回说已经吃饱;如果还未吃饭,会说太饱吃不下,或者晚些才进餐。除了近亲执友到访,发问者也没有供请餐食的原意。

过去的年代,一些偏远的乡村,交通不便,没有吃食店铺,探访时没有遇见好心人,不免要挨饿。老一辈人,曾为生活跋涉,有过饥饿的经历,见人客到来,会关怀对方是否吃饱,除了询问人客是否吃饱,还会真心给客人提供餐点。问候对方吃饱,逐渐形成了习俗。

当乡村逐渐城镇化,有了吃食店铺以后,只要身上有些钱钞,能够购买食物,就不必担心挨饿。问人是否吃饱,成了礼貌的客套,失去了实际意义。现代人们,也多数避开在用餐时间探访亲友,免得出现尴尬的场面,

随着人口增长多,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速,人际间感情日渐淡化,吃饱的问候沦为言不由衷的口头禅。人们的真诚与温暖,十分少见。要追回失去的纯真,别再“吃饱了没有?”或者,改成关怀身体健康更有实意。

018 写文难
2024-11-12

文人相轻,许多情况是源自文字的误解。

写者和读者的观点和视角本就不尽相同。写者觉得妙趣横生、独具匠心;读者可能认为其中隐含嘲讽与牵强指责。有些读者会针锋相对,发表直言批评;有些读者却心生怨恨,默默远离相关平台。

写者通常是内心有所感触或不平,抒发个人感触。可是,这些情感在读者眼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引起一些读者反感和结怨,写者未必觉察。

写作者发表文章,既然要给读者看,就要避免文字引起误解。写作过程需要反复推敲、删改、斟酌。即便如此,文章一经发布,仍可能引起一些读者的误解——毕竟,每个人的心态与理解各不相同。

笔者曾经将上述四段文字,交给一个对话式人工智能进行修饰。得到的回应是一篇更加简洁、明确、连贯、具体且流畅的文本。可是,每一段内容,都有不完全切合原意之处。可见,即使是人工智,也需要不断学习与改进,才会更准确传达写者的意含。因此,读者误解写者也是正常不过,写者确实需要尽力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017 天才
2024-10-09

小时候,对某些事物深感兴趣,家长着力培养,个人勤奋钻研,出了特优成绩,成了天才。事实上,只要深加发掘,人人都有各自的天份。针对各自的天份,努力求进,都可能培养成天才。

另一方面,天才素来专注兴趣的方向,在别的方面,却会薄弱无知,甚至脆弱无能。历史上的天才名人,留传许多轶事,有的天才行径奇异,有的需要特别照顾,有的不幸夭折。可以说,天才有特殊的优越,也会有想像不到的懦弱。

天才容易以为别人都能和他在同一水平互动,要求别人做出他看来简单的事。实际上,不同水平的能力,很难配合天才的特殊能耐。现世的天才或者自以为是的天才,如果不够自知,有时也会令人烦恼。

我们人人都会是天才,都希望别人完成我们认为是简单的任务。我们人人都不是天才,除了拍马,总会让对方心里觉得失望和不满。

016 利益
2024-06-18

当年在南洋大学,大家都抱有一股热情,生活交往,一片真诚,十分天真。

当时,不曾探索内中的因由。离开母校后,特别是母校消亡以后,就听说有个“南大精神”存在。不只校友和南大人这么说,文人术士,更有文章书刊,高言阔论。原来,那股热情是“南大精神”,许多人都在找定义,抓内髓。

当大家都有点成就的时候,更有了“利益”的说教。人,怎么不会要求自身的利益。才出生的婴儿,为了温饱和舒适,难道不会啼哭?人人总要有自身的利益,受了后天的教育,才会认识他人的利益。

“南大精神”,为的是南洋大学的“利益”,维护着华文大学的利益。有南洋大学的“利益”,当然也有各人的自身利益。孰轻孰重,演绎着各人的行为。从这里看,开始明了当年一些同学的作为;也知道,校友都是有着“利益”观念的人。社会毕竟比学校复杂,人人天天都要和钱财打交道,人人都会有利益的权宜。

南大人的“南大精神”,为着南洋大学的“利益”。利益会有权宜,“南大精神”也就多种多样。利益的不同分配,决定各人的“南大精神”的迥异。有人讲“南大精神”,得要琅珰入狱,或者一生贫困;有的人喊“南大精神”,可以一本万利,生意兴隆。更多的是介在其中,你我都是。

015 绝迹
2024-05-02

年轻(中年)时,还带点天真,每有聚会,一定蛹跃参与。那时,有一两位校友,或者遇上不如意事,就不再出现。毕竟,那是很少数,大家看它是意气用事。

到了老年,退隐的逐渐多了,有的再也联络不上。侥幸得到回音,却是:“大家都老了,只想过着平静的生活。”别见怪,自古以来,退隐是常事;史书典籍,多有记载。

老年人,有繁多的生活经验,事事都有主见。有主见的人,自认正确,希望他人认同;有的更要他人接纳,甚至迫人同意。人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对的,别人却不那么想。为了不伤和气,退隐可省却烦恼。于是,在群体里,除了主见强烈者,就是包容强烈主见者。

退隐的因素众多,终究关联各自的利益,不是都能上载史册。只要能看淡一切,无怨无悔,也不致伤害他人。

人生总在生老病死中度过,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也不一定是消极的。退隐后,可以随时打扫环境卫生,也可养精练气;更多的是管好自身健康和照顾后辈的生活。各人的人生观,决定各人的退隐方式。绝迹的人,消逝在众人眼界以外,可能活得很有意义。

014 评论
2024-04-06

网页的一些评论,针对文章,从头到尾,各段各句,全面评击。有时,也把文章作者的名字,加上一番评论。

人的名字,父母所取。父母的文化水平,或者一时疏忽,不能怪罪。至于笔名,作者自有内中含意,用谐音化成缺陷来评论,是评论者检取恶劣的文字,套给对方。评论者的这种性格,令人质疑评论者的可信度。

记得,四、五十年代,野孩子欺凌别的孩子,经常取笑对方:眼睛大、鼻子红、嘴巴扁、头偏歪、……如果手脚或身体残障,不时取笑别人残废。现今,大家有了基本文化,也就不再说人残废。可是,取笑别人的名字,还是经常发生。

应当说,这是我们文化不良的地方,阿Q表现的就是这种人格。大家可读读《阿Q正传》,再次想想。有了文化的我们,切要摆脱阿Q的遗风。

另外,评论别人,最好先端正自己。报章有许多大人物讲演的现照,不少的形象,看了恶心。网页评论只是写在文字上,如果评论者依据这些文字发言,会表现出怎样的形象?评论别人之前,不妨先想一想。

013 听众
2024-01-22

不论开会或聚会,人人经常都要做听众。

听众可以自当学生。不懂可以发问,得到答复,获得知识,十分荣幸。得不到答复,或者答非所问,也没甚关系。还有人,不懂不问,不懂当懂,更有人,也不知懂不懂。反正是,做学生,不问者多。

听众也可以自当教授。有根底的教授,欣赏好的讲演,协助讲演者摆脱困境。天才型的教授,或者问点拿手的题材,或者考考讲演者,炫耀才识,旁证拥有渊博的学问。也有教授,不理凡事,不闻不问。反正是,做教授,大多会扮主角。

012 误解
2024-01-10

初次发觉被朋友误解,感觉委曲、不平、烦躁、急于解释。向对方解释后,却只觉得一片渺茫。

经历了几次类似情况,也就没有解释误会的心理。人都有各自的个性,都有各自的观点。想要别人消除误解,是要别人改变观点。改变别人,十分艰难。只有他自己改变,才有希望。他要自己改变,只能在他的时间进程,从他具备的认识出发,不会完全符合对方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是以自身的认识,考虑事物。他有他的思想观念,不是你的思想观念。说是能够“理解”对方,事实是以自身的思想观念解释对方。你的观点,他会明白,是从他的观点看明白,不会从你的观点看明白。你觉得他对你有些误解,他可能“明白”,却不能根除他的误解。

不只是理解和误解,每个人的言行,都由他的思想观念出发,不会完全合乎别人的思想观念。我们只能从对方的思想观念认识他,不能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要求对方。

思想观念不同,“理解”不同,也就“误解”了。认为别人会改变误解,是自己误解了。

011 投稿
2023-11-05

求学时期,见到同学的文章在刊物上登载,十分羡慕。又有稿费,又有荣誉,一举两得。

那时,也学着投稿,寄给报刊,也寄给杂志。等了一个时期,结果都是石沉大海,见不到作品发表。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论坛发泄牢骚,只会学着别人,埋怨编者爱“投篮”。——现在回想,那时生活经历不多,写出的习作是应当投入字纸篓。

现今,文章不刊载,有人和编者争论;有人向编者抗议;有人此后不再阅读有关刊物;也有人把文章改头换面,投向别的刊物发表,回头宣扬:“你不登我的文章,别人照登。”——或者是,编者拒稿,促使作者删改原稿不恰当的地方。

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编者要受不同的制约。不能刊载个别文章,是经常遇见的事。不足烦恼,更不必埋怨。需要深入思索,积累更多生活经验,写出更好的文章。

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编者或任何人能不吝指教,帮助改稿,那是多好。现在想来,也太无知。有些文章,多年后回头看,觉得应当大刀阔斧修改。如果老编也大改一番,那便是编者的文章,怎能代表作者的心思。即使简单的修改,编者也有可能误解作者原意,作者也可能认为改得不恰当。再说,有的作者,语法不同一般习惯,修改了就失去了作者的语气,不像作者的言论。

常常听教师诉说,批改学生的作文十分头痛。要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修改文字,除了经验,还得绞尽脑汁。

看别人文章像流水涌现,得敬佩别人的丰厚功底。只有辛勤耕耘,持续努力,才会有成绩。

010 谐音
2023-10-11

汉字有21个声母,39韵母,能够互相搭配拼音的却少过450组。如果算入四声,不同的语音也不到1800个。9万多个汉字,只有不到2千个语音,许多汉字都会同音;近音的汉字更多。从另一方面看,同一语音,有美好语义的对应文字,也可能找到贬义的对应文字。如果同音字找不到正反意义的文字,可能近音字会有。

同音及近音,构成谐音。文学书刊,有许多谐音字的叙事,诙谐有趣。人们也在日常言语中穿插谐音语言,如拖油瓶等。谐音字可以应用作文字的模糊检索,也可应用作网页的模糊搜索。

随意应用谐音文字也会有不良的后果。例如,有人名叫喜发,同学用广东话谐音(屁股)呼唤。正如一些名叫阿猪、狗仔等的孩子,名字是家长起的,习俗形成,并无真正贬义。无知的孩童,当它作取笑对象。实际上,那是讥笑别人家长的文化水平,欺侮无辜的孩童。被取笑的孩童,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影响长期的生活。

孩童继承了上一代人的陋习,爱用谐音骂人,找不到贬义的谐音时,就混杂方言土语,编造贬义词语。长大后不留意,可能对下一辈造成长远的坏影响。

文化人也会有不尊重他人名字的陋习,特别是,骂人的时候喜欢使用谐音言语。网上言论和视频,也用名字的谐音贬损别人。事实上,用贬义谐音呼唤别人,自觉痛快,别人实际却没有谐音贬义的缺陷。倒是,唤人者不理解文字语音的构造,使用谐音恶意漫骂别人,显露着自身的邪恶心态。

009 错误
2023-09-25

许多人都不会犯错,或者说,许多人都不会自认犯错。

我可没有这么幸运。小学算术测验,常被扣分。都是不小心,没有检算好就交卷,十分懊悔。想得全分的希望,经常落空。

后来,知道机械运作,可由程序控制,减少错误。只是,程序要人去编制。人是会犯错的。于是,检测的工作十分重要。别小看一环橡胶圈,可能促使火箭爆炸,别小看一根螺丝钉,可能让一台机器瘫痪……错误不论大小,结局可能惨重。

好多编制程序的工作者,经常花好几天的工夫,才发现错误所在。或者在程序的节点,或者是秩序颠倒。“小”错误,大费周张,经验特别深刻。想象的顺利,常被错误难倒。

许多严重事故,事后调查,结论总是机器的毛病襄就错误。机器的毛病,事实都是人为造成的。怪罪机器,可以减少个人处分。如果要个人负责,不免牵累上司,也会损伤机构单位的信誉。反之,可以改进机器或者运营制度。说到底,犯错是人,结论是人本来就十分完美。

网页论战者爱用各种假定,论证各种结果。“结果”当然符合立论者的意志,“假定”却是未曾确立的断定。比如:立论者不述说正面的理由,就断定“没有理由不赞成……”。这是假定“有理由赞成……”,意向是不“赞成……”不可。即使列明“赞成……”的理由,也不一定充分,也不一定绝对正确,也不一定非“赞成……”不可。论争者不会自觉有所错误。

现今,一些强劲的管理层,组织业务培训,要求下属办事第一次就成功。别忘了,如果能够实现,也是培训的功绩。一般上,第一次办事就成功无误,还得靠点“运气”;平素凡人,还会犯错。

错误时时都会发生,时时刻刻都要正面应对。

008 民主
2023-09-01

许多人都把“民主”当作“人民作主”。“民主”本是一种政治制度的中译,意即“公民作主”。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由国家宪法规定。对于团体来说,民主应当是“成员作主”。一个团体的民主,由团体章程规定。

一般人都认为,民主的体现是: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

一人一票?不出席会议,〇票;不参与投票,自愿〇票。有的机构,各别集团代表多过1人,实际是享有多票。

至于少数服从多数:当正反双方都获万票以上,相差一两票,少数和多数,实际意义不大。有的规定,重要议题,需要有三份二的人数同意,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国家和团体,都由少数人员组成管理集团,决定的法规和条例,多数人要遵守(少数人的决定)。

不论采用哪一种民主程序,需要建立一套律法或章程,规定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即,民主要由法则规定,规定法则是民主的必要条件(不是充份条件)。律法规定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可说是“多数人作主”;律法规定符合少数人的利益,是“少数人作主”。“少数人作主”可能形成少数人的“独裁制度”;要符合全体的利益,除了要符合多数人的利益,也要同时照顾少数人的利益。

国家有各种法律,并且经常需要增改。群体则不同,章程多数不齐全,有的很简单,也不完全遵守。许多群体,由相熟的朋友组成。成员认为,有问题可以临时讨论解决,可以“内部”讨论解决(实际上,即使有个章程,也没有说明“内部”指的是甚么。),也就不重视群体章程。

没有章程,或者只有简单的章程。开会解决议题,依仗辩才、说“道理”、论“威望”、包括“投票”完成。有时,事项由一时掌权者讲解,赞同的和不反对的可以“团结”,其他的听便。

民主的内涵是权力,经常会有权力的争执。报章常常报导:某机构要派更多的代表,拥享多数票;某成员自认是地主,隐喻着专有的权力……

人们经常听闻的民主大道理,有许多是缺乏章程的依据。不少政客钻掘律法的缺陷或漏洞,玩弄“民主游戏”,实际也不是民主的原有精神。

007 读书
2023-07-31

朋友的藏书赠送给校友,有的各自选取一两本,多数校友不感兴趣。藏书送不走,有人建议当废物回收。

人们说,现在家家都能上网,可以搜得各种书籍刊物,更可随意下载,已经不再看纸版书刊。

校友已经改变了读书方式?上学时代,天天与书本为伍,如今,天天离不了互联网。像年轻人,玩游戏、观看视频、看新闻、和读杂志、网上互动,各有所好。许多人喜爱在社群浏览,发表自家的言论。在网上看书,少之又少。

人老了,患上了老花眼,有的还友青光眼、白内障或是别的眼疾。长久注视视屏,十分伤眼。看纸本文字较少费神,却也容易疲惫。

另外,老年人需要时间健身,约见医生,体检……。有时,一点小病,也得等上三几个钟头才见到医生。看书的时间不多,逐渐疏远书本了。校友不看书,不是转向网上读书,实际上,多是不甚读书。

也不是全不读书了,还有校友在读纸本书刊。有的校友,眼睛深度病患,利用特大字号的视屏文字,仍旧上网活动,保持勤劲。一般上说,别的日程多了,看书少了。

不爱看书可能是社会现象,校友不看书却是暮年的景象。

006 电脑升级
2023-05-26

电脑的扬声器突然失灵,也不能接通互联网。别一台电脑却正常工作,这台电脑坏了。

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只好用第一次启用时的备份复原。匆匆忙忙,忘了预先备份各个文档。虽然复原软件能备份文档,实际并不成功。动用每月的例常备份,约略失去两个星期的资料。那些从未备份的文档,都叹失了。

经过复原、重装各个应用软件,以前一些不能应用的功能,现在却能运转自如。文档的重新结构联接,更便捷同步微软的云端网盘。每月中旬,微软都有更新下载,有时月底又多一次升级,向来以为电脑很“平安”。这近十年的不断每月升级,推测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电脑终于再也无能为力,瘫痪了。复原电脑,解决一些根本的问题,像是新装了电脑系统。

当今,软件只求90分,就可出炉。有时会发觉,这个月升级带来的功能,下个月的升级,就改回旧样。再,软件增多了,功能复杂了,鼠标在视窗上不经意一按,软件却会意想不到的运作,产生不要的效能,得回头撤消。有时,修改了文档,没有留意在别的视窗也会牵涉同一文档,稍微疏忽,更新的信息却被抹失——微软还未完全解决文档在不同视窗的同步功能。

最令人烦脑的是 Office 的版权。以前购卖的软件产品密钥变成不能用了。几经困扰,才知道产品密钥不用了,得从电邮帐户下载和注册 Words 的版本。为此,前后也花了好几天的时间。

大约两个星期,算是逐渐复原能够回补的文档;没法回补的,只有重新再建。

今后,要减低意外的损失,得随时留意备份的工作。不知要多少年,要再次复原电脑。或者,也该换新电脑了。

005 天才
2023-06-22

“我明天要应征新职,职务和你现下的工作相当,请把你懂得的所有知识告诉我。”

“我这两星期比较有空,打算学会电脑的技术。我要用快速的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软件编程。你曾帮过小张,你可以教我吗?”

好几次接得类似求助,请求者信心十足,很有成功的希望。其实,学识比我强的人多着。经过刻苦努力,时日累聚,如今成绩显赫。我要有速成办法,早已学得另一模样。

谁会自信具有天才能力,谁也不会公开的说。从一些事情看,也难说人无这种自信。有人分歌谱给大家,不用练习,不用采排,就要大家上台演唱。大家不致都是天才,没有自信的人,不会促使大家“就范”。

一些死气沉沉的座谈会,答问的环节却会不同。听不懂,问一问,也是礼貌。见解不同,交换观点,也是正常。最特别的是,有人会在发问时,显示个人具有更丰厚的学识;即使不是本行,也像在座谈会得出高超的见识。

人有天才,自信好了。别人的成绩,多是常年累月磨练出来。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成果,只有令人烦脑。

004
2023-06-05

我们的大圈子里,有一些人,爱用学长、博士称呼人家。从远处看,礼貌人不怪。

在拍的社会里,那是手段,讨人欢喜。会不会令人讨厌,没听人说。反过来看,确是有人喜爱学长这类恭维。喜爱称用学长、博士的人,也会随意称呼别人作教授。拍得习惯,也就登峰造极。

称呼学长,意含大专以上资格,拍人拍己,乐在其中。奉承成了习惯,不再具有真心。

003 印度人
2023-05-28

五、六十年代,印度人做的是扫地、筑路、搬运等劳力工作。当医生、教师、官员以及其他高端职业的也有,比起当劳工的,却是很少数。

我小时居住的城市,不知是政府还是大厂家,拥有一间供酒屋。屋子一边围成贮藏室,有个窗台,可以发货。另一边,矮围墙环绕空室。大概是周末,还是月尾,便运来椰花酒,发给到来的印度劳工。这些劳工,坐在空室地上,或者矮墙台上,喝酒聊天。远离家园,聚头边谈边饮,度过欢乐时光。有的还喝得酩酊大醉,吵闹生事。还好,醉徒都不会走离供酒屋周围,不致影响当地的社会生活。

现代的印度人,多了大群精英。如果你在政府部门或者大商行见到一、两个印度人,两、三年后,几乎全部都是印度人。印度人除了联通关系外,还有办法“协助”,让不合格的印度朋友,通过面试应征,获得工作。

印度人的特大优点是拥有醇熟的语言能力,讲得彬彬有礼,给人完好的第一面印象。多数的行业电脑服务中心,都有不少印度人。这些人,能花一、两个钟头和对方网聊。徃徃是,把不懂得做的事,说成问题与他们无关、用户软件需要升级、……这样,用户只好另外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幸运的话,用户可能遇上另一位服务员,立即解决了原先那印度人坚持不能做的事。

现代的老板,追求职工低薪资和长工时的效劳。低薪资是印度人入门之道;彬彬有礼的作风,可以消耗长工时。遇到这样的印度人,有时还得尽快脱身,免得浪费时间,自找麻烦。

002
2023-05-08

多年前,文稿都是一天写就;现今,没那么容易。表面上,思维衰退;内在原因,根底不足。

不论怎么思考,写出来的,总会要受误解。人的生活处境,思想观念,都有不同。别人的观点,都会有一层障碍。要减低障碍,文字要多次加修改,避免含糊。甚至,删短删弃。文章太短了,只有搁置。

有幸写成文稿:感触是个人的,文章却是要人看。作者与读者,会要产生冲突。读者多数没有回应;难得有了读者回应,却难能得出好结局。人人都说理解对方,人人都说要包容,现实是,大家都有所不理解,大家都有所不包容。再说,人的年纪大了,经验丰富,见解可靠,不会有错,更不可能自认有错。人,怎么不会有各自的主见?作者与读者的观点,怎不会有冲突?

总的来说,一鼓作气,写好文章,近于不可能。

001
2023-05-08

生活里,常有感触,没有记下,一会就忘了。

一时的感触,想法局促,也成不了文章。这里尝试写点简短看法;对的有,错的自己也不知道。“快熟”的思维,仍然不成熟,也会有烧焦的部份。读者回应或评论,我也不一定要澄清解释。人间交徃,误解、冲突、反感……各种情绪,永远少不了。有不同的见解,或者会扩大大家的视野。

简单开场白,以后可能再补充。

2023-05-08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23年05月08日首版 Created on May 8, 2023
2025年02月2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