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林语堂为金钱来去南洋大学 三

新加坡文献馆


相关网页:林语堂为金钱来去南洋大学 二
     林语堂为金钱来去南洋大学 一

以下是2019年9月7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林语堂在新加坡的全部时间为六个月又两星期。按事件顺序梳理这时段。林语堂与家人从美国启程历时42天路程抵达新加坡。十天后林语堂开始争辩拆除与重建南大建筑工程。到南大六个星期后主持首次校务会议,之后,历时三个月完成财政预算案。提呈预算案仅五天后委托律师起诉南大。此后六个星期,林语堂的时间与精力是处理向大学索赔的法律谈判。最后两星期是拿钱之后还未离开所以是林语堂的私人时间。

简言之,林语堂在新加坡的二十六个星期内,处理南大公务的时间为十八个星期,剩余的八个星期里,六个星期是向大学索赔,拿钱后又停留了两个星期。

这段历史说明了林语堂的公务重点是南大的建筑工程。从率领的团队就包括一名建筑主任的事实来看,林语堂对南大校务的关注是集中在大学的建筑工程。事实上,引发争议的也就是有关建筑工程纠葛与预算案的不合理资源分配。

在此,对林语堂事件的一个合理结论是:要拆除与重建南大建筑工程以及不合理预算案是引发双方争议的最主要因素。基于此,也可以说,林语堂对如何办好南大教学的关心程度远远不如建筑工程的重要性。事实确实如此。据史料,林语堂对与中学校长沟通,及开办大学先修班等等的正当教育事务缺乏兴趣。

林语堂何以重建筑而轻教育?值得深究。林语堂指责南大建筑工程合约有舞弊谋私之嫌;那是别有用心的胡说八道。南大建筑工程的招标与中标银码都是公开信息。事实上,建筑商是公益行为目的并非牟利而是参与建设华人大学。负责工程的南大建筑主任更是无偿的义务工作。但是,林语堂的说法反而透射出其心目中,建筑工程具有舞弊谋私空间的想法。说白了,推倒重建正是林语堂的发财之道。

历史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可以从林语堂的财政预算案信息一探究竟。林语堂的虚实与意图不难求证。其实,财政预算案就表述了林语堂中饱私囊要拿钱的心思。

《成长中的南大与林语堂事件》对建校的争执有详细的记录,唯缺乏相关的财政预算案数据。仅有的是部分的开支预算:比如,建筑主任每月领薪一千五百元,助理七百元,监工六百元画图员六百元,等等此类的巨额开支。因此,财政预算案的合理与否,只能从大学开办开支预算案与大学经常开支预算中看个明白。

在大学开办开支预算案中,向美国供应商购买图书仪器费共二百八十余万元。从南大资源来看,单是这一笔费用已经耗去了南大实收基金四百万元的一半以上。其不可行性是不言自明。历史上,新加坡所有学校也包括马来亚大学都是由在地供应商,既有外资洋行也有本地华商,提供教学设备仪器。比如,新加坡开明书局是教育部的教育用品供应商之一。林语堂舍近取远,用意何在?理所当然,必然是有利可图。

大学设备费总共廿八万五千余元,其中主要部分廿万元的分配是,教职员住宅家具费约十五万元,学生宿舍与工友宿舍家具费约五万余元,剩余八万五千余元用在其他大学设备。最先一批落户南大的是林语堂一行人,对比下,这是少数的自家人利益优先考量,而大多数的学生与工人利益却无关重要。这充分反映了林语堂的自私自利心态。大学校长不考虑学生利益优先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实。

教职员来校旅费及津贴约廿四万元。行程享受搭乘头等飞机与头等船仓。除了旅费之外,还享有旅行津贴,搬家津贴,书籍及行李搬运津贴,房租津贴等等费用。对这些蝇头小利的津贴费还要如此的贪婪,足以体现林语堂的金钱价值观,完全无知无觉,南大是一个劳苦大众的公益结果。林语堂可以如此心安理得的享用南大的血汗钱确实也令人惊叹不已。

在大学经常开支预算中,1955年1月至8月的实际开销为四十八万八千余元,其中三十二万二千余元是教职员薪金。该时段的教职员是以林语堂等人为主,其他职员也是为林语堂服务,单校长及校长室就有十几个人员,包括行政秘书,校长秘书,中文秘书,英文书记,中文书牍,总务主任等等。这期间的每月平均开支为六万多元。

按每月平均开支六万元计算,林语堂在任六个月共开支三十六万元,加上遣散费三十万五千元,总共开支计六十六万五千元。以林语堂一行共十人计算,即六十六万五千元由十人分担;在南大的半年时间内,每人每月开支是六万六千五百元。

从遣散费的数额来估计,林语堂领取每月三千元薪金,其他九人的每人每月平均薪金为一千七百元。这是一名讲师每月九百元薪金的近两倍。这九人为胡博渊、熊式一、查尔斯达夫、黎明、黎东方、杨介眉,旋蕙兰、林太乙、颜文郁。

另外,林语堂提出的遣散费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比如,担任校长秘书的林太乙,据原本预算案是月薪六百元,领遣散费的时候月薪却提高为八百元,即加薪三十三个百分点。林语堂给出的解释说是临时由文学院聘为讲师,但是,经再三调查却无其事。

还有,据史料,林语堂领取的薪金是从1954年8月由美动程来星时开始计薪。也就是说,与林语堂同行的黎明和林太乙所领取的薪金也是共八个月而不是从1954年10月算起的六个月。

按这些不完整的数据来估算,林语堂一行人在南大的总共开支为七十万元上下。

林语堂一行人的薪金与开支是否合理?将之比较白里斯葛报告书列出的1959年南大薪资:院长月薪一千元,教授月薪七百元,副教授月薪六百元,讲师月薪五百元,助教月薪四百元。可见,林语堂等人的薪金所得确实是高高在上。

更有必要理解的是,林语堂等人拿走的七十万元是一个什么金钱概念?

据南大财政的建筑开支资料。图书馆为四十七万五千元。文学院及校门为廿五万八千元。理学院为廿九万五千元。商学院为廿三万八千元。学生宿舍九十八间为廿二万五千元。女生宿舍为八万六千元。

由此可见,林语堂等人拿走的确实是超过半个南洋大学的建筑群。如果七十万元再加上不公开的42天路程开支,那么,这笔大学开支可以为南大再添加各一栋的文理商三所学院。

毫无疑问,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林语堂等人确实是捞得盆满钵满,满载而归,不虚此行。

除此之外,很有必要一提的事,那就是,个人的举止言辞与德行。

从史料清楚知道林语堂在整起事件过程中是如何的肆意妄为,咄咄逼人,任意羞辱南大执委。但是,直到离开新加坡的一刻为止,林语堂还是享受南大给予的所有优越待遇,大洋房,大汽车,司机,厨子与帮佣,以及四月份的工资。林语堂于1955年4月3日同意遣散费,随即,4月6日下午已经完成办理遣散费手续。

这些事实说明了南大执委对林语堂等人是仁至义尽。明显的,被林语堂讥笑为不识之无的南洋头家所遵行的正是君子之道。另一方面,刘君惠《成长中的南大与林语堂事件》对林语堂等人在事件过程中的恶劣粗暴形象皆有详细的记述。

林语堂到南洋大学拿钱是历史事实。与之相反,林语堂要办一流大学却是无稽之谈。一流大学只是借口支付世界第一的大学教职薪金与兴建世界第一华丽的大学建筑。一流大学只是虚言不能当真。现实是,林语堂到南洋大学是为了拿钱。

林语堂自取其辱,难辞其咎。故此,任何指责南大历史妖魔化林语堂的说词都是不公正与失格的言论。背离了追求事实真相的学问宗旨是一个错误的学术方向。追求与满足政治正确的南大历史论述是在挑战学术道德根本。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09月07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7, 2019
2019年09月0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