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球
以下是“星洲日报·田野行脚‧”2012年6月20日刊载的文章:
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斩钉截铁地说,南洋大学是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在东南亚的政治土壤中栽培中国的果树,既无法在新加坡成长,也不可能在东南亚任何国家容身,一开始它就注定失败。
南洋大学由陈六使带头在新加坡创办,马新各国华人出钱出力,新加坡福建会馆更捐献523英亩地作大学校址,终在1956年开学,1958年校舍落成开幕,可见华人对南大寄予厚望。南大只维持了25年,1980年被新加坡政府关闭了。李光耀说“自南大与新大合并后,东南亚再也没开办过任何华文大学。”
不知他真的不知道,还是假的不知道,泰国在2004年开办了勿洞中文大学,怎么说东南亚没再开办华文大学呢?李光耀一直强调南大注定失败,因为第一、在马来人的海洋里,是没办法容得下一所纯粹培养华文精英的大学;二、南大亲共,英美会从中破坏;第三、学生只靠马新华校生,为了维持新生人数,南大只好降低收生标准,学术水平急剧下降;第四、人民行动党不能接受华文必须是南大教学的主要媒介语。
第一项的原因,东南亚国家对华文教育的排斥,始于日本统治时代,在日本恶意灌输排华思想下,东南亚国家开始排斥华人及华文教育。可是近年来这些情况已经改观,东南亚国家不仅鼓励华文教育,泰国更有中文大学,连我国的南方学院也将升格为大学。马来同胞更将孩子送到华校念书,马来海洋已经深懂教育的百花齐放对国家有好处,可怜李光耀还停留在日据时代的思想意识里!
第二原因,南大的亲共是众所周知的,经过新国政府逮捕了多名师生,晚期的南大左派势力几乎消失殆尽,只要再将左派教师撤换为台湾反共教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原因,降低收生水平来维持新生人数当然不可取,不过我国有很多中文教育学生,新生来源应该不是大问题。
第四原因,这个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新加坡行动党政府不能接受华文为教学主要媒介语。
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倘若提倡百花齐放,即容纳中文、淡米尔文、马来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等教育体系,这个国家的前途肯定较单一语文的来得有希望。
南大理事会在1980年与新国政府讨论时,接受南大与新大合并。其实,南大乃华社民间出钱出力,义卖义做来兴办的。理事会不应该接受合并改为南洋理工学院,而应将南大解散,将学校还给华社,校地还给福建会馆。至于南洋理工学院,应由新国政府自己去创办。
李光耀说看不起陈六使的言行不一致,一方面捍卫华文,一方面将孩子送到英校读书。这种情况在英殖民时代很普遍,因为陈六使没受教育,在崇尚英文的新加坡难于登上高层社会,故让孩子读英校是当年许多华人普遍的作法,希望懂得英文的孩子可以协助他的生意与交际。可是陈六使与孩子们都讲福建话,这种情况好过李光耀的父母,不仅将孩子送到英校,更与孩子们讲英语,结果孩子们连方言也不会说。与陈六使相反的,是李光耀一方面捍卫华教(将孩子们送到华校),另一方面却将南大给关闭了,也是言行不一致啊!
陈六使创办南大有功,他却因此而被新国政府褫夺新加坡公民权,办学乃百年树人的好事,做好事没好报,真的冤枉!李光耀看不起的陈六使,在北马民间偏偏有人以五、六十年代的陈姓人物编成一首歌谣(顺口溜),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喝起喝落陈修信,要捉要放陈仁庆,哭爸哭母陈同同,脱衫脱裤陈惠珍,反东反西陈志勤,出钱出力陈六使,山顶山王陈仔平,海底海王陈番城。”陈六使因为发起创办南洋大学出钱出力而万古流芳。陈六使与李光耀,我选择爱陈六使一万年!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21年09月12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12, 2021
2021年09月1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12,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