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忆南洋大学:英文、字典

── 双 全 ──


早年南洋大学一年级,英文是必修科。上英文课,多了一个学、用的机会。对于课业繁重学系的同学,却是个额外的负担。

记得,我们的英文导师名叫拉密斯女士,教学相当灵活。课业是现场作、当堂交。起初不懂,做不完不敢交,记忆中好像是拿了零分。以后,做不完课业也只好照交。下一堂派回作业,由于时间不足来不及作答的题目都删去了。以完成的课业为准,得到中上的评分。

当年,功课繁重得难透一口气,懵懵懂懂。回想起来,那是与中学大不相同的教学方式。当堂清理课业,不用在课后花时间赶作业;下一堂课把作业派回来,有着“守时”的作风,全班同学也都保持同样的课业进度。我们中学时,课业可以拖延,有时也要求老师更改测验的日期。从一方面看,给多一点时日,让学生复习功课,更好掌握课业,用意良好;从另一方面看,既有拖延课业的余地,也方便了不守时的习气。

有一回,英文导师要我们带英文字典到课堂。老师的用意是,大家都要有一部中、上等的英文语文字典。我们一向用小本字典,较大本的也只是英汉字典,都是不够合格。

许多贫苦的学生,一时遇到了难题。一本中上等的全英字典,没有几十块钱买不到(当时的生活费,三毛钱就可买到一碗汤面)。要大字典,可以去图书馆翻查。我们这些不是语言专业的学生,翻查语文大字典的机会不多,何况语文大字典也解释不了面对的专有学术名词。

看来,只好向高年纪同学借字典,暂且充当门面。可是,偏偏又找不到大本的全英字典,有的只是大本的英汉字典。没办法,也就借去上两堂课。算是幸运,英文导师查了几位同学的字典,轮不到其他同学。自己过了关,也为受查的同学难过。

说起字典,华校生还是要靠英汉字典“出家”。在两种语文之间的寻求对照、巩固学识,用英汉字典比全英字典收效大。缺点是英语与中文文化差别太大,翻译对照出来的解释,很受一方语文的约束,不能简捷的表达完整的语文内涵。当年,郑易里主编《英华大辞典》算是包罗较广的一本英汉字典。但是,在实用上还是收词不足,有些字词的解说,也不够完整。实验讲义上的名词,常常不能解通,只好猜测和摸索。

有人主张只用全英字典,有亲身经验的人,或者能够体会收效程度。从多使用英文这一点来说,想会有些好效果。但是,语文字典主要是解释词意、例举用途,不一定会全面说明文化上的特点。实际上,还得从广泛阅读着手,才会贯通某些词语的实际用法。

在新马,英文字典不但昂贵,品种也不多。英语流行的国家,有多种版本的全英语文字典,价钱也不太贵,十块钱就能买到一本中型字典。社区的图书馆,有几种版本的百科全书,更有好多种类的专科丛书和世界丛书。社会上用英语交流,先要讲得通,久了自然流利。新马的社会,没有这么优厚的学习英语环境。

有人想把大学当成语言训练学校,强调语言单纯化,并且要学生“流利地使用英语”。效果如何?当南大“全面融入了一个讲英语的环境”后,南大还得和新大开办联合校园,甚至并入新大(美名“合并”)。事实证明,学术文化研究才是办大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训练是个长时期工作,而且也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强调英语的应用,忽略学术研究,大学便会偏向不健全的发展。

2006-3-15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6年3月15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15, 2006
2006年3月1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15,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