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万忠 ──
南大虽然是中文大学,但是,理学院和商学院用的是英文课本。文学院的参考书,也有不少是英文本。
理商学院,用中文授课的教授和讲师不多。以笔者本身的经历,只有第一年教初级会计和经济学的王遇春教授和刘行骅教授用华语授课,其他的都是用英语讲解。
有些教授的英语发音,不是很准确。特别是老一辈来自中国的教授,说起华语,已经是南腔北调,英语发音更是离谱,要很专心听,才可以理解。一些美国大学出来的,讲美式英语,更使人听得满头雾水,不知所云。
课堂上不容易吸收,无法做随堂笔记,唯有靠课本。英文程度差的,很是吃力。勤劳的同学,是整天翻字典,查生字;偷懒的,则依赖中文讲义。
中文讲义不是教授编的,而是同学自己翻泽的。南大不失中文大学本质,教授出题,用的虽是英文,仍然可以用中文作答。中文讲义正可以派上用场。
南大人才济济,强调的是互助互爱,分工合作。英文程度好的,自告奋勇,成立学术组,将英文课本翻译成中文。
我们称这些同学为翻译专家。他们的精神可嘉,干劲足,三几个人配合,可以在短短的几个星期里,将整本书译完。
那个时期,复印机还没有介绍过来,翻译之后,需要抄在腊纸上油印。负责同学把油印出来的讲义整理之后,装订成册,费用由大家分担。
翻泽不是简单的工作,英文程度好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力,中文表达能力要强,才能够很好地把内容演泽出来。大学用的课本,是名教授、专家学者的著作,提出的理论和印证,既深且奥,加上英文语法同中文有很大的出入,要完整地把内容翻译过来,达到信、雅、达境界,谈何容易!
这些翻译专家的杰作,水准不一。生花妙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固然有,但不多见。绝大部分,是滥竽充数,手法低劣。直译的结果,不中不西,有些简直是不知所云。懒得参考课本的同学,囫囵吞枣,死记死背,考试的时候,一字不漏照答不误,令教授啼笑皆非。
记得当年,有人把保险的保单(POLICY) 直译为“政策”,被教商法的傅文楷教授在课堂上大骂!
翻译专家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对英文程度差的同学有所帮助。但坏处显然比好处多。不中不西的句子,贻笑大方之外,也不容易吸收和理解。更槽的是:有了中文讲义,养成依赖性,干脆连课本也不翻,无疑是自我封闭,自我放弃学习英文的机会,出到社会,应付能力差,无法应用裕如。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也是当年热心帮助同学、绞尽脑汁的翻译专家预料不到的反作用。
(录自《回忆云南园》,1991年12月15日出版。)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7年3月18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18, 2007
2007年3月1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18, 2007